礼不下庶人的意思

《礼记》中有一句话:“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关于“礼不下庶人”的解释有两种,有的说是礼仪只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不能用于平民百姓;有的说对老百姓不必责求完礼。那么,“礼不下庶人”是不是有着一定的意义?
礼不下庶人

古代西周有礼治有法治,对老百姓不能讲礼就是在说老百姓不懂封建统治阶级那一套礼治的法则,他们只是一帮身份低微的草民,不会懂贵族王侯之间的礼仪。而“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不能加诸于官僚贵族身上,因为他们具有法外豁免权。把否定句改为肯定句就是“礼上大夫,刑下庶人。”官僚贵族适合于讲礼治,而老百姓适合于讲法治。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分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想只是说来听听? 因为当时法制不完备,即便后世法制完备了也不能实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想。毕竟,法律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必定会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而“刑不上大夫”就是当初设计的一种初衷。在官僚贵族之间只能讲礼,用礼治不用法治,动了谁的利益都不行。完全靠自觉的礼治并没发展长久,很多官僚贵族知法犯法,无法无天,到后来法治才会施加于统治集团。而且,皇帝一震怒,大臣就有掉脑袋的危险。“伴君如伴虎”并不是说来玩玩的,也不是按照法律来办事的。皇帝金口玉言,说出来的话就是法律,掌握生杀予夺大权,“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么,即便如此,还是有作奸犯科的官员出现,而且层出不穷,可见,当初的“礼不下庶人”是多么的无知,对人性缺乏起码的洞察。
礼不下庶人

还有一种解释说,老百姓不懂官僚贵族祭祀的礼仪,就不要对他们求全责备了。游桂注:“庶人不庙祭,则宗庙之礼所不及也;庶人徒行,则车乘之礼所不及也;庶人见君子不为容,则朝廷之礼所不及也。不下者,谓其不下及也。”清代龚自珍的《春秋决事比答问第二》中写道:“礼不下庶人者,礼至庶人而极。”也就是说,老百姓不懂官僚贵族宗庙祭祀之礼,不懂车乘之礼,不懂君子之礼,不懂朝廷之礼,民间教育也没有普及,于是就不要和老百姓讲礼了。说白了,还是官僚贵族看不起老百姓,认为他们天生素质低下,不适合讲礼。或许西周那时候,老百姓真的素质低,没有什么科学文化知识,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没有君子的胸怀,更不能心忧天下,也就不适合讲礼了。只能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他们,让他们既敬且畏。到了现在,似乎情况大为改观。老百姓已经不是民智未开的样子了,而是接受了普遍的科学文化教育,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仍然有着“礼不下庶人”的规则存在。因为老百姓还是不懂上流社会的礼仪,只能懂属于自己阶层的礼仪。他们或许可以在电视上、互联网上看到一些上流社会的礼仪规矩,但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也就等于看看西洋镜儿了,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实行,不然会被人笑掉大牙。
礼不下庶人

但并不是说老百姓之间不讲礼,老百姓之间也有礼仪,只是缺少了太多的虚伪客套,缺少了假大空的理想,而是互相尊敬,互相帮助,也就能够共克时艰了。从这方面说,老百姓的礼仪才是实实在在的礼仪,让人看到更多的互助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热诚。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