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论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先八卦一下“蝴蝶效应”。有诗意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创新思维论道德经第五章

“蝴蝶效应”相似于控制系统的自激振荡。较为复杂的自动控制装置闭环反馈信号总有一个信号与输入信号成正反馈,如果恰恰这个信号的开环放大倍数略大于1,那么这个信号就会慢慢放大,最终让系统输出的不是希望输出的信号了,而是一个振荡波,这种现象称为自激振荡。让系统振荡的那个频率信号理论上是非常小的,但是却能让系统不稳定。

气象上的“蝴蝶效应”表明了小能量通过大自然变成大能量事物;自激振荡也是小能量通过外电源提供能量,最终变成了大能量,自激振荡不是控制系统要的输出,它破坏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关系。

自动控制理论指出系统有什么输入就有什么输出,输出通过一定的装置和检测反馈完成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用到人和大自然上也是可行的。

结论:这个宇宙里一个很微小的心动(系统的输入),或许都会成为现实(系统的输出)!这就是感应的巨大力量!

在宇宙里所有像我们一样的生存时空叫娑婆世界,这个世界有一个特点就是流俗众,觉者稀,觉者和凡夫的追求截然相反。

《黄帝内经》天年第一篇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凡夫的美好愿望是以个人意识为主导的追求,喜欢天清地泰,风调雨顺,四季如春,风花雪月,喜欢诗情画意,琴棋书画,畋猎恣情,纵情五味,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总之,都是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人的欲望很多,主要是以眼、耳、鼻、舌、身的觉受,即色、香、声、味、触这些基本觉受,或复合觉受。

道德经以为,凡夫以为美好的事情不一定是美好的。《道德经》十二章就明确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但是凡夫的愿望一样能实现。

道德经以为,所有一切万物,都是道生的,道和万物永远有机结合在一起。

道没有善恶,道不自生,道总是为万物服务,永远臣服于万物,总是让万物心想事成。

有了以上基础,本章内容就好解释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人们认识的天地几乎就是道了,天地不自生,根据众生的要求而成就众生心想事成;圣人并没有不仁,而是根据百姓的需要而发号施令;为什么会出现人们不希望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凡夫的需求通过类似的“蝴蝶效应”给天地一个输入,凡夫不明其理曰“感应”,天地“明明白白”无条件帮助凡夫,成就凡夫心想事成(输出);类似的圣人也是这样。

《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有段文字这样写道:佛告阎罗天子:南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是罪报人乃至堕大恶趣,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自是阎浮提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

凡事有原因,之所以天地不仁是因为凡夫的欲望不是真正的美,天地以为是美,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天崩地裂,电闪雷鸣,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天地不仁皆是众生不仁而感应,《太上感应篇》明确指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就是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原因。从《地藏经》文字里可看出大慈大悲的菩萨把地狱众生救度出来了,然而由于其自身的恶习,又重堕入恶道,难道是菩萨不仁吗?根本上是凡夫的不仁而导致的。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和万物之间,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万物离不开道,道为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万物的源泉。那么万物与道,或者与天地之间的作用关系是什么呢?老子形容如“橐龠乎”,凡夫不知,欲望如拉风箱,天地感应成就凡夫的愿望;道用之不竭,取之不尽,凡夫的妄念越多,得到的也多,然而其结果并不一定是凡夫的美好愿望,而是相反的不美好的输出结果。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觉者有的有愿力,佛经上就讲东方佛土无愿,西方极乐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对于觉者,无谓的心动干预万物是没有意义的,要么有愿度众生,要么无愿逍遥!

“多言数穷”是有为之法,如梦幻泡影;“不如守中”是无为之法,既可禅定,也可涅槃。释迦牟尼佛观星悟道后,就想入涅槃,据说是天帝带着天人请佛入世,这才有了佛说法四十九年。老子悟道后也是出关,要不是尹喜,老子也不会留下这道德经。然而,道德经不是哲学,得用修行实践验证,后学大多当学文来研究,以至于这道德经不能全面真实反应其实相般若。

余研究佛经多年,研究佛经不研究历史,所以研究道德经只有一个观念,那就是如何得“道”,圣人的理论是相通的,这种解说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道路吧。

据研究历史的人说,现在道德经的版本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有的文字因故已经改了。譬如说:“道可道非恒道”,改成了“道可道非常道”,余以为这是文字般若,非实相般若,觉者不会因为改了这一个字而影响道的实相。

道德经后面几章较为简单,以后有机会再交流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