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 古镇名门世家》这篇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汾阳演武王家第一世祖王安在元季从并州太原迁徙而来,经历元朝末年、明、清、民国六百多年,历经二十世余,在汾阳演武古镇成为了根枝深叶茂旺,家族支系庞大的一个名门世家,其中的一些经历过程。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网络图片 清朝官员图 王家家族巍科显爵,顶带满门,堪称汾州之前冠。

《古镇名门世家》是初步了解汾阳演武王家的一个窗口。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为演武古镇王耀恩的一座大院(叫新院)左边有一座书房院,右边是花园院。

演武古镇是旧时汾阳的东大门,自古就是汾阳东部政治、商贸重镇,是汾阳、平遥、孝义、介休、文水五县通融中心,交通比较发达。村东有一条傍村南北方向的古道,我们当地叫敌道,是旧时通往汾河古渡的古官道、商道,驿道。

演武古镇位于古代汾河之滨、文峪河、磁窑河三河漫流的冲击平原上,地势平坦, 人们祖祖辈辈与河水打交道,养育了一种顽强拼博、不怕吃苦和敢于拼命的精神,他们性格豪爽,民风强悍,崇文尚武,重农依商,集善好義,勇中有谋,精于细算,做事胆大,相对开放。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博击商海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他们的先人都闯荡出了一条值得骄傲的辉煌之路。

说到此,就不得不说一下演武古镇的名门望族演武王家。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当地好多人都知道演武王家是明清以来的名门望族,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演武王家是怎样卧虎藏龙的,王家的先人来龙去脉有些什么。

前些日子,笔者回村走了一趟,走访了一位王家二十二世后人,王志武先生,观看了解了一些王家家谱,并且,考察了几处王家大院。

演武王家家谱,虽说是民间家谱并且还有些唯心“理论”,但综合其它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去伪存真,该记载的内容,似亦可信。它不仅仅是演武王家一部简单的家谱。而且是一部有着较高文献价值的史料。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虽然今朝如斯,往昔不在,但一座座王家大院却有着绝佳的神韵无限!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演武古镇基本上大半村的财富是王家;大多数大院是王家;大多数人才是王家;大多数故事文章也是王家;王家先人在演武古镇当时有一种一家独大的现象。

所以,演武古镇真不愧为当地一个段子说的那样;“金罗成,银小相,不如演武镇的疙瘩上”。还有一说;“金罗成,银小相,不如演武镇的西南上。”而这两个段子所说的“疙瘩上”“西南上”,均是演武王家连宅大院。

现今徜徉在一座座古老的王家大院,满满的阳光洒在大院和我之间,一边观察,一边感叹。

虽然古镇好些王家大院荒芜破败,但那些宏伟壮观的建筑仍然不失当年的庄严肃穆。我抚摸着一处处断壁残墙,那一种触电的感觉,让我心中激情振荡;思绪万分,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尽管演武古镇好些王家大院,人去楼空,面貌全非。今天通过相关史料和王家家谱的研究,以及对一些王家大院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出王家大院的当年,累世聚居,人口众多,盛极一时的繁荣景象。

演武古镇王家家族,基本上皆为王安近支,王氏一族,明清以来,富甲一方,名人辈出,顶戴花翎,满门荣耀,享誉汾州。

演武王家清中后期数代人为清廷效力,在云贵川、在两湖两广、在冀鲁豫闽,在京城,不少王家族人身居要职。在乡里,家门之盛,无以相比。家族巍科显爵,堪称汾州之前冠。

现在虽然演武王家先祖相继古去,历史烟云亦移亦逝。可今透过这些王家大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道一石,仿佛听到王家先辈,披战袍、挥铁戟,跨战马,浴血奋战,驰骋疆场的怒吼;仿佛看到了王家先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风亮节的风采;仿佛看到了王家先辈解甲归田,立窗前,抱三经四书,诵诗赋词;也仿佛看到了王家先辈广招门徒,设坛授学,饱学经纶,胸怀大志的家风。

作为演武古镇的一个家族,演武王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难得可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忠信,孝悌,崇文尚武,勤俭节约,积善积德,扶危济困,重农依商,勇中有谋,精于细算,做事胆大,相对开放, 发扬倡导了范文正公(备注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

这笔精神财富,不仅仅是演武王家的,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份。从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去思考去研究发掘这一民族精神,才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本,也才是大道。

那些曾经高大雄伟的一座座王家大院,现映入眼帘的却是破败荒芜的院落,荒草满地的大院,无言的石雕木刻,在漫长岁月的年华中和着凄风冷雨,无言地注视着王家的人情世故,欢乐悲伤,兴衰荣辱, 还有孤零零的几株树木,迎风摆动,是否在倾诉着王家曾经的辉煌与没落的无奈!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曾经高大雄伟的一座座王家大院, 孤零零的几株树木,迎风摆动,是否在倾诉着王家曾经的辉煌与没落的无奈!

虽然今朝如斯,往昔不在,但一座座王家大院却有着绝佳的神韵无限!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晨曦点点,灿烂了古镇的昨世今生,金光斑驳里打捞起一段旧时的光阴,王家大院恍若气宇轩昂的晚清才子,眉宇间全是为民的悠然,为商的淡定和为官的从容。

看着王家大院那些高大雄伟的建筑,触摸着那些精美的砖雕、 石雕,凝视着那些精湛的木雕、大院的雄浑将世外的喧哗逐出当下,站在这片王家曾经辉煌的土地上,一股感叹油然而生!

这一座座曾经辉煌的王家大院,灵动了演武古镇的一切,俨然上演了一部演武王家的兴衰荣辱史:

这灵动里有着王家的先人指日高升、一路连科的向上情怀,

这灵动里有着王家先人谢主隆恩接过黄马褂的热血沸腾,

这灵动里有着王家先人商旅路上的忠义壮举,

这灵动里有着王家先人义行乡里捐金捐银的慷慨豪迈,

这灵动里有着王家先人尊老爱幼孝悌祖先的人之本色,

这灵动里有着王家先人接过清朝皇帝诰封王家先祖圣旨的辉煌历史。

虽然这一座座王家大院静静无语,但它却沉淀着王家在演武古镇几百载的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努力拼搏。

虽然这一座座王家大院凋敝落寂,但叶落无声,却也积攒着演武王家几百年来的历练与辉煌。

而每一座王家大院都有一些或平平淡淡或丰富多彩的感人故事,虽然那些个故事远去在已经流逝了的岁月里,但却深深地沉铸在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

演武王家显赫的历史,就是演武古镇的辉煌历史。同时也成为汾州历史的一部分,是否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演武古镇自古人文鼎盛,名贤辈出, 一众名人武士皆出身于此,其重要原因是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文尚武的传统。

演武古镇这一良好习俗延续了数百年年,据称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演武的进士、举人就有好多人,可以说是古镇人杰地灵,人才济济。

清末与民国年间,古镇内王家宅院祠堂、牌坊匾额、牌楼碑楼、题词碑记、书斋武堂仍随处可见,它们无时不刻传递着古镇那具有独特的人文气息和那老汾州的韵味。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网络图片 清朝官员服饰

本书所誌王氏族人,多数为王家十二世祖王尚秋后人。

演武王家历数代几百余年而不衰,其家族中相继走出了资政大夫(正二品)、武翼大夫( 正三品)、昭武大夫(正四品)、中宪大夫(正四品)、朝议大夫(从四品),中仪大夫(从三品)、 奉政大夫(正五品)、 武議郎(正三品) 、 武德骑尉(正五品)、武畧郎(从五品)、修职郎(正八品)、 知府、知州、打箭炉同知、典史,候补布政司经厯、候选布政司经厯、国子监典簿、教谕、千总、守备,都司、按察司司狱、太学生、进士、武进士、武举、从九、吏员、乡饮大賓、等等官员、吏员大约有百十多人。

而女氏被封赠为夫人、淑人、恭人、宜人的也不在少数。

而还有一些女氏,她们事姑婆,尽妇职,抚孤守志,其节操被敕封旌表节楼,或者匾额旌之。

王家家族中多有刚正不阿之士, 品学兼优,忠国爱民,乐善好施之人,因此,王家家族煊赫演武乡里400年之久。

由此可见演武王家名甲当世,成为了当地名门世族大姓。同时他们的忠信孝悌儒学文化思想对演武王家后世的思想发展也有着极其深厚深远的影响。

(一)王家家谱修撰说明简介;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为王家十二世祖王尚秋编撰王家家谱说明

从上面文字中可以看出;演武王家,祖籍太原,元季析居於汾。 说的是演武王家祖籍太原,元朝末年(1368年)因故分家,王家这一支迁移居住于汾阳恒豊里七甲(清朝、民国时期演武属于恒豊里七甲)。

据王家家谱记载,王家十二世祖王尚秋幼时曾经见到过王家先祖家谱,当时的家谱上曾载明王家先祖世系,但未抄录。在国初(清朝初年)遭遇兵荒马乱 ,王家先祖家谱遗失,王家远祖不清楚了。

于是,由王家十二世祖王尚秋在清朝顺治十二年三月清明日(公元1655年)对王家家谱进行了新的修撰。

王家家谱虽然不大规范,但记载还比较详细。有关王家十二世以后分支族谱、族谱序言、王家祖训、当时社会名流对于王家先人的赞语、王家几位先人的简传、王家先人的墓志铭、墓碑文、特别是还有清朝乾隆皇帝给王家先人颁发的诰命《圣旨》,给王家女辈修建的表节楼等等都有记载。

(二)王家家谱世系图(局部);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是演武王家一世至二十世世系图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演武王家第一世祖王安在元季从并州太原迁徙而来,历经元朝末年、明、清、民国六百多年,历经二十世,可谓是根枝深叶茂旺,家族支系庞大。

  而王家得益于演武古镇这块分水宝地,发源繁衍生息了演武王家一代又一代后人,同时也是演武王家走向兴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演武王家世系谱自演武王家始祖王安起,历经二世子和、三世智從、四世王谦、五世士颜、士拳、六世王瑛、王俊(以上两位父士颜)、王pan(文武斌字下面一个全字)、王赟、王厚(以上三位父士拳)、七世文詔等十五位(七世以后家族支数就更多了)、八世王鳯、九世卋厫、十世彦其、十一世天智、十二世尚字辈,基本上辈分清晰,取名有序。现今演武王家已经传至二十二代(王志武二十二代,王加堂是二十一代)。

但在十二世尚字辈以后,可能是分支太多,取名字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措施,因此,各家取名比较随意,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之后,王家世系谱就杂乱无序了,慢慢地辈分也分不清了。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是演武王家世系图的一部分。

图片右面风、财是王家第八世系图(局部)。左面是王家第十世以下世系图(局部)。从上图可以看出,王家从十二世尚字辈就有些不太规范了,十三世以后取名就比较乱了。

(三)王文素简介;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网络图片 王文素塑像。

据有关《王氏族谱》与王氏历代神祗记载:王文素字尚彬。为演武王家第七世传人。王家祠堂被毁之前,有人见过供奉王文素的牌位,以及记载王文素生平简介的碑文。并且有人对王文素作了细致精确的考证,王文素属演武王姓。

  已故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擎寰写了一篇《明朝数学大师王文素》。文章中,全面介绍了他发现王文素其人及其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手抄本的经过。

  赵教授还摘录了王文素在嘉靖三年(1524年)写的《自序》片段:《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全书四十卷。外附诗词三百余问,其时文素设蒙馆于饶阳西城课徒为业。从《集算诗》:“身世飘蓬近六旬,留心学算已年深。”已知书成时王文素接近六十岁。

  王文素说:“欲刻于版,奈乏工资,不获遂愿。”意思是:王文素从1513年到1524年,对原三十卷内容进行了修订增补,由三十卷而成四十卷了。书写成了,没钱刊印出版而未能遂愿。透过《自序》,我们能体会到一代数学家王文素倾尽毕生精力,而写成的著作,却因无钱刊印发行流传于世,那凄凉、绝望与悲痛的心情。

  赵教授在文章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王文素《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在理论数学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赞扬了王文素对数学的杰出贡献。王文素的这本数学通论,不仅在数学理论上,还是在生活、经商实际运用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以上文字转至汾阳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古建保护专委会 冯恩启先生文章 )。

(四)清朝演武王家历代官员、吏员等;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网络图片 清朝官员图

演武王家清中后期数代人为清廷效力,顶戴满门,在云贵川、在两湖两广、在冀鲁豫闽,在京城,不少王家族人身居要职。在乡里,家门之盛,无以相比。家族巍科显爵,堪称汾州之前冠。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网络图片 清朝官员图

演武王家家族,明朝时期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而不详。到了清代,相继走出了资政大夫(正二品)、武翼大夫( 正三品)、昭武大夫(正四品)、中宪大夫(正四品)、朝议大夫(从四品),中仪大夫(从三品)、 奉政大夫(正五品)、 武議郎(正三品) 、 武德骑尉(正五品)、武畧郎(从五品)、修职郎(正八品)、 知府、知州、打箭炉同知、典史,候补布政司经厯、候选布政司经厯、国子监典簿、教谕、千总、守备,都司、按察司司狱、太学生、进士、武进士、武举、从九、吏员、乡饮大賓、等等官员、吏员大约有百十多人。

总之,从朝廷命官到乡村阎甲,跻身仕途者颇多,且几乎遍及国内。清康乾嘉道年间,或朝廷政要,或文化名人,上自资政大夫武翼大夫,下至州府县衙各级官员,为王家题匾题诗、撰联撰文者,大有人在、迄今历历可考,诚可谓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而女氏被封赠为夫人、淑人、恭人、宜人的也不在少数。因此,王家家族煊赫乡里400年之久。

特别是演武王家还出现了中国数学史上罕见的瑰宝——《明朝数学大师王文素》。

还有为演武王家女辈敕封修建的表节牌坊,有官府有司颁发提旌王家先人的匾额提字,还有皇帝诰封敕封修建的十数座全国罕见的碑楼,更还有两道乾隆皇帝诰赠王家的圣旨,那时候的演武王家真可谓是“皇恩浩荡"了。

下面是演武王家历代官员、吏员等等;

王家第十二世;王尚秋 字 万登,建阳守备王邦迪之祖,乾隆二十九年诰赠武翼大夫(有乾隆皇帝诰赠的圣旨) 。

王家第十三世;王一檠 字 慎懐,建阳守备王邦迪之父,乾隆二十九年诰赠武翼大夫(有乾隆皇帝诰赠的圣旨)。

王家第十三世王一機 字 迟宇,太学生,敕赠武畧郎, 诰赠中宪大夫(四品)晋赠资政大夫(二品)。大定知府加四级王汝琛之曾祖,嘉庆十七赠资政大夫,如其曾孙官。琛之曾祖母王、苏、张, 赠夫人。

王家第十四世;王邦辅 ,太学生,父一機, 貤赠武議郎, 诰赠中宪大夫(四品), 晋赠资政大夫(二品)。 大定知府加四级王汝琛之祖,嘉庆十七年赠资政大夫,如期孙官。汝琛祖母张,赠夫人。

王家十四世;王邦选,字秀升, 武庠生,父一,演武人,新都司王恒兆之父,乾隆四十二年赠昭武大夫(为武职中属绿营者正四品之封赠), 候铨营千尉,直隶新雄营都司,岁歉输粟八百石助赈事,载邑志。

据清朝光绪十年《汾阳县志》记载王邦选: 时省钱粮多不为额,一岁至缺四百余万。赋亏饷绌。康熙中邦选尚少为其乡,计出己资金引汾文二水灌溉。其他乡无收成,独演武乡有收成。邦选伟仪表第于孝友,自幼即治家事,日有子而父任其劳何贵有子。雍正九年新设勇健营选壮士,邦选为当事所物色欲举荐,以父母老不忍离左右推辞不赴。邦选劝民耕种民以业安。遇旱灾王邦选功民筑渠修堰引汾、文二水资源灌溉乡村的田地,正是五谷丰登,乡人除交屯吏粮外,都能安居乐业。邦选知乡人知识浅陋。出资金建义学来为乡人造贤能人。乾隆己卯(1759),庚辰(1760)二年那时难忘的旱灾饥荒年,王邦选捐献米麦八百余石,替乡人赋役助赈,太守嘉其好义匾额表之。次子恒兆壬申科武举官直录插箭领守备。

而清代哲学家、思想家戴震(备注2)还曾经为演武王邦选(1684年9月19日一1761年11月18日)写了《例赠宣武大夫王公墓表》。文中盛赞王邦选良好的德行操守:“汾阳有隐德君子曰:秀升王公,其居乡也,有急罔弗賙,有所兴苟利于一乡,虽竭己之财,举之罔弗力。又置塾,教其子弟之贫不获亲师者,俾成其才。乾隆已卯庚辰,捐米麦八百五十石助赈,太守嘉其好义,辞不居。先是康熙中,公尚少,为谋于乡,遂出己赀凿渠,引汾、文水灌溉,值旸歉,而公之乡独有秋。公讳邦选,秀升字也。曾大父天智,大父尚秋,父一檠。公得父母爱,伟仪表,笃于孝友。自幼即习治家事,曰:“有子而父任其劳,何贵有子?”雍正九年,新设勇健营选壮士,公为当事所物色,欲荐举,以父母老,不忍离左右,卒辞不赴。 公生于康熙甲申九月十九日,至乾隆辛巳十一月十八日,卒年五十有八。娶霍氏,子五人:恒义,庠生。恒兆,壬申科武举,授直隶插箭岭守备(备注)。恒礼,太学生,攀凤武生。恒信,太学生。女子二。乙酉六月,既葬公于村东之原。公之生平行事应书法,故次其卓著,列诸石以传焉。

王家十四世 ;王邦达,父一,雍正乙卯十三年(1735年)武举,帅用千总, 貤封昭武大夫(正四品) 。兵部差官王万年之父,乾隆三十六年赠武德骑尉。

十四世; 王邦助,太学生, 军功议叙主薄。

十四世 ;王邦逵,父一,候铨卫千总, 诰赠武德骑尉(武职正五品)。

十四世;王邦迪,父一,雍正二年甲辰武举,乾隆庚午,辛未(1751年)联捷武进士(两科或三科接连中进士), 江南建阳卫守备, 引见特升遊撃, 诰授武翼大夫, 乡饮大賓(因为王帮迪功大资深有功劳,乾隆皇帝曾有两道圣旨嘉奖王帮迪之祖父母、父母亲)。

王家第十五世;王恒义,父邦选,庠生。

王恒礼,父邦选,太学生。

王攀凤,父邦选,武生。

王恒兆,父邦选,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武举,兵部差官,直隶易州插箭岭(备注3)守备, 新雄营都司 ,诰授昭武大夫。

王恒信,父邦选,太学生,帅用卫千总 ,授武畧佐骑尉 (从六品武官) 。打箭炉同知、知府衔加五级王臣福之曾祖,同治五年赠资政大夫。

王恒茂,父邦辅,武庠生 ,军功议叙都司, 貤赠资政大夫(二品)。大定知府加四级王汝琛之世父,嘉庆十七年赠资政大夫,如其侄官。琛之世母田、王、赠夫人。

王恒荣,父邦辅,武庠生, 貤赠中宪大夫(四品), 晋赠资政大夫(二品)。大定知府加四级王汝琛之世父,嘉庆十七年赠资政大夫,如其侄官。琛之世母雷,赠夫人。

王恒萃,父邦辅,诰授中宪大夫(四品), 工部庐州卫司员外郎,升奉天司郎中兼广东司事加二级 ,晋赠资政大夫(二品)。大定知府加四级王汝琛之父,嘉庆十七年赠资政大夫,如其子官。汝琛之母王、李,赠夫人。

王恒煇,父邦迪,江南庐州卫千总, 四川赤水营守备 ,江西抚州营都司,两湖督标左营遊撃 ,诰授武翼大夫。

王恒炜,父帮迪,捐职众九。

王恒焯,父邦迪,山东诸城县典史,候补布政司经厯。

王万年,父邦达,清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武举,兵部差官, 引见以守备用 ,诰授武德骑尉(武职正五品)。

王万里 ,父邦逵,太学生。

王遐年,父邦逵,武庠生, 候铨卫千总 。

王鹤年, 父邦達,武庠生 ,候铨卫千总 。

王鸿年,父邦達,附贡生,军功议叙布政司经厯。

十六世;王汝璠 ,候选卫千总, 貤赠奉政大夫(正五品)。楚雄知府王汝珽之兄,嘉庆二十四年赠朝议大夫,如汝珽官。配贾,魏,赠恭人。

王汝玢 ,字文磷 ,邑之演武镇人,廪贡生。嘉庆二十年官泽州府凤台县儒学教谕, 诰封奉直大夫 。励廉隅处脂不润,训士先品行后文艺,尤严义利之辨。尊经阁,奎星楼就圮,捐俸倡绅士重葺,棂星门外筑垣,以肃观瞻。大比年,寒士乏资斧,难进取,乃因庙工余资酌量劝捐,存生息公款为津,送诸生乡试费。祥议规条,勒石戟门,用垂永久,一时土风丕振。俸满,诸生擢第者八人。郡守念其贤,将列荐牍,力辞而止。寻以母忧归,卒年六十一。

王汝璋, 邑庠生, 候选布政司经厯, 貤封奉政大夫。平潭同知,王德溥之兄,道光元年封奉直大夫,如汝珽官。配张,封宜人。

王汝珽, 字圣搢,汾阳邑之演武镇人。附贡生, 诰授朝议大夫, 兵部武库司员外郎,升刑部福建广东司郎中,云南楚雄府知府,浙江台州府知府。清嘉庆至同治年间人历官,知府。官兵部员外郎,改刑部,升郎中,出为楚雄知府。汝珽明干有吏才,守楚雄时,为柏菊溪节相龄所赏异,甫下车,值岁饥,穷氓挖黄泥以食,捐廉散赈,全活甚众。道光二年(1821)辛已,滇中夷匪滋事,窜入府境,汝珽相机堵御,奉檄设粮台于郡城,办军火器械。协同迤西监司樽核军饷,剿抚兼施,屡有斩获。夷不敢来寻事,不数月贼平。士民安居乐业。 考满,大府以卓异荐。丁母忧,回归故里。服除,改授台州府(州、路、府名)今浙江临海、黄岩,温岭,仙居、天台等市县知府,后以病归,卒年八十。

王汝珙 ,守御所千总,性淳厚,居乡有行谊。嘉庆九年,汾阳旱灾,设厂煮粥,以饲饿者。 貤封中仪大夫。大定知府加四级王汝琛之兄。

王汝琛,字献其, 廪贡生,诰封朝议大夫,贵州清平贵筑县知县,升平越直隶州知州,大定府云南井提举司,提举厯署武定楚雄知州,镇远府知府 ,大定知府。亢直忤上官,被劾。寻起白盐井提举。夷匪之乱,率勇堵截,擒获甚众。得病归故里卒。

王汝连, 貤封奉政大夫, 诰赠中宪大夫。绍兴同知王葆林之父,道光七年赠中宪大夫,如其子官。葆林之母郭,赠恭人。

王汝琦 ,广东徐闻县东厂司巡检。大定知府王汝琛之兄,嘉庆十八年封中议大夫,如汝琛官。配雷,刘赠淑人。

王汝珖 户部郎中王汝琨之兄。候补部寺司务 ,貤封朝议大夫 。道光二年封朝议大夫,如汝琨官。原配张,赠恭人。

王汝琨 ,诰授朝议大夫 ,中书科中书户部,江南河南湖广司郎中,广东司帮办正主稿兼理则例馆纂修,督催所事军功随带加二级候补光禄寺署正。

王汝珣 ,诰赠资政大夫, 刑部奉天司郎中 。

王汝琰,郡庠附学生员。

王禹锡,邑庠癝膳生员。

王式份, 国子监太学生。打箭炉同知、知府衔加五级王臣福之父,同治五年赠资政大夫。

王家第十七世;王新棣 ,廪生, 貤桂赠修职郎。

王臣敬, 打箭炉同知、知府衔加五级王臣福之兄,同治五年赠朝议大夫。

王臣福, 字介堂,演武镇人。道光十七年举人,大挑一等。四川南川县知县。大计卓异,打箭炉(备注4)同知。同治六年,以老疾乞休,就医成都,卒。

据清光绪十年《汾阳县志》记王臣福:臣福沈毅,任智略。初之省,大吏檄入 局。蜀地沃,民蕃衍,甲天下,狱讼繁,往往以毗睚酿巨案,讼师吏胥视乡愚殷富者,辄中以法,案情恒不实,号难治。臣福色视眉听,时有平反,大吏深器之。南川距省在千里外,界贵州正安、桐梓地。贵州自杨隆喜之乱, 当事抚驭乖方,贼踪遍全境,苗猺獞种一时并起。土贼以黄白巾缠头,名黄号、白号,纵横正安、桐梓间,常窥伺川疆。臣福之官,严保甲,训团练,得丁壮十余万。当是时,惟江北厅崇庆州、简州、内江团练为通省最,南川繇是亦知名,川督王庆云逐以南川团练章程,檄行各州县,奉为成法。岁辛酉,发逆寇蜀,围南川。臣福率绅团固守,围既解,益修战守具。明年,发逆益兵至,以守御严,终不得逞。县故弹丸地,制兵才十数人,两次被围,惟仗平日信义激厉士民,以故人咸效命,未尝请一兵一矢,孤城卒无恙者,臣福之力也。打箭炉(备注)本夷地,汉民皆贸迁,无土著,夷俗剽悍。臣福之官,乃于河东西置义塾,始知乡学,至今尸祝之。累权华阳、雅安、綦江、巴县、崇庆州、护雅州府,兼护建昌兵备道,所在率有循声。

王光照,道光二十九年举人,父維綱,祖秉忠。

王新荣,父王清功,祖父王恒璸,曾祖王邦助, 乾隆中贡生,道光二十九年举人。

王新桂 ,太学生,按察司司狱。

王新瑞, 七品军功 。

王新棣,临汾教谕 ,王新楷之兄,道光三十年赠修职郎,如新楷官。配赵,封淑人。

王新楷,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举人,临汾教谕。

王葆林,绍兴同知。

王棻林, 侯选卫千总, 貤封中宪大夫。 绍兴同知王保林之兄,道光七年赠中宪大夫,如葆林官。配张、刘,赠恭人。

王兆基,咸丰十一年辛举人,父彛勳,祖棻林。

据清咸丰十六年四月演武镇赈济碑誌:

王新业, 试用儒学, 职署潞安府训导 。

王宣绶,候选府经历 附贡生 。

王榕,广西永宁州知州 。

王心敬,邑庠附生 。

從九, 王维綱。

监生 ,王心政。

從九 ,王维业。

吏员 ,王应啓。

xx司经历 ,王书勳。

從九, 王中林。

從九 ,王森泰。

xxx经历 ,王万勳。

邑增生 ,王其綸。

守御所千总 ,王绍勳。

国子监典簿 ,王昌勳。

军功議敍, 從九衔 ,王済勋。

生员, 王其纪。

六品军功, 王永棠。

生员, 王其职。

(五)历代王家祖训;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为王家祖训

图右为王家十二世祖王尚秋祖训 曰:夫子说 主忠信是真正立世应世的好法则 人不忠信 则事皆无实 为恶则易 为善则难 朱子之解 当切体焉。 这条祖训主要说的是:忠信。

图左为王家第十三世祖王一枢祖训 曰:孝弟(悌下同)二字互相表裹 孝者必弟 弟者必孝 余见为人子者 在父母跟前不思得顺语言抵触 其人将来子孙微弱 不能出人头地 甚而即遭谴责者有之 其处弟兄可知欸 又见於弟兄之间争长竞短 分出你我 渐致子孙效尤 亦同参与 究之和气致祥。 这条祖训主要说的是:孝悌。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为王家祖训

图右为王家第十三世祖王一楫祖训 曰:言要伦脊 事要整饬 胆要阔大 心要细小。 这条祖训说的是:说话要有条理,做事情要整齐有序严谨,胆子要大 心要细。

图左为王家第十三世祖王一祖训 曰:人生吃大亏处是侈字 人生大受用处是俭字 天道恶盈而好谦鬼神 见奢而触怒 且五行百产袛以给众生之用 天地之力不能多有所赢 馀若饮食衣物居处 待人专务奢恶 后日到不及之处衣不裹体 食不充腹 追悔侈字晚莫及欸 但俭要有分寸 与鄙吝大不相同 倘遇便人利物之事 虽费多金也不为侈 如范文正公遍惠吴中宗族 忠宣连舟而赠故人之类是也。

这条祖训说的是:做人要俭,绝不要奢侈。但俭也要有分寸,不要随意施舍。并且,提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 以上王家祖训主要说的是:做人首先要忠信,要有孝悌,说话要有条理,做事情要有序严谨,而且要胆大心细,还有就是做人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特别是要提倡范文正公(备注)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一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

(六)历代王家简传;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为王家第十五世曾孙王恒信(同治五年赠资政大夫)为他十二世曾祖王尚秋 字 万登写的简传。

简传大意是;曾祖父心怀沉然,慎重寡言,平时诚厚恳挚,但如果遇上艰难的大事情,则以身作则,毫无难色。清朝顺治初遭遇逆瓖之变 (备注),乡里人艰难困苦,不能联甲,以安其生。曾祖父极力维持,甲赖以全,族人有贫乏者,不用请求,就将接済,其慷慨好義,只是由于个性使然,并无丝毫勉强。因此,特志之,以为后世法。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右是王家十五世王恒義为其伯祖耀寰公写的简传 图左是王家十五世王恒義为其伯祖済川公写的传 接下图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王家先人简传

图片右是王家十五世王恒義为其伯祖王家十三世王一楫 字 済川公写的传 ,接上图左。  

图左是王家十五世王攀鳯为其祖父王家十三世王一 字 慎懐公写的简传 ,接下图。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王家先人简传

图右是王家十五世王攀鳯为其祖父王家十三世王一 字 慎懐公写的传 接上图右  图左是王家十五世王恒禮为其堂伯王帮谦六吉公写的简传。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王家先人简传

图右是王家十五世王攀鳯为其堂伯爲憲公写的传  图左是王家十六世王汝彰为其堂祖王家十四世祖王帮逵 字 通衡公 写的简传。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王家先人简传

图是王家十六世王汝彰为其堂祖王家十四世王帮助 字 佑卿公写的简传。

(七)清代当地社会名流对王家先人的点赞语;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当时当地社会名流赞王家先人赞语

图片为清朝乾隆年间离石王珸赞扬王家十二世祖王尚秋与古陶(平遥)庞膺赞扬王家十三世祖王一枢的赞语。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当时当地社会名流赞王家先人赞语

图片右为清朝年间邑人(汾阳当地人)胡天達赞扬王家十四世祖王帮翰的赞语。  

图片左是石州崔衆選(禀贡) 赞扬王家十四世祖王帮达的赞语。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当时当地社会名流赞王家先人赞语

图片中为清朝年间豫省(河南省)王瑶 赞扬王家十四世祖王帮助的赞语。  

图片左是西河逸叟夏賓(下防江道) 赞扬王家十四世祖王帮达的赞语,接下图。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当时当地社会名流赞王家先人赞语

图片中为清朝年间太原贾士權赞扬王家十五世祖王恒禮的赞语。  

图左是業师郝尊贤(交邑增生)赞扬王家十五世祖王恒瓒的赞语。

(八)清乾隆皇帝颁发王家的圣旨;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是乾隆皇帝诰赠王邦迪祖父祖母的一道圣旨。

王家第十四世祖王邦迪在乾隆年间, 深受广大上司和同僚的认可,因此奏请有司褒扬其政绩,乾隆皇帝诰赠王邦迪祖父祖母的一道圣旨。

王邦迪;雍正二年甲辰武举,乾隆庚午,辛未(1751年)联捷武进士(两科或三科接连中进士), 江南建阳卫守备, 引见特升遊撃(清代武官名,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 王邦迪被同乡称为圣贤中人,正因为这样,乾隆皇帝因王邦迪辛勤劳作,政绩突出,诰授王邦迪为武翼大夫, 乡饮大賓。

这一道圣旨是乾隆皇帝诰赠王邦迪祖父王尚秋为武翼大夫,诰赠王邦迪之祖母吕氏、杜氏、田氏为淑人的一道皇帝旨意。

这道圣旨正文开头: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其中,“奉天承运”即表示皇帝的权力来自于上天的神授,也表示此份圣旨是奉天意而作,不得违背。 而我们看到这道圣旨写的是“皇帝制曰”。其实,制和诏都是皇帝诏令的一种,但是制书要比诏书级别高,说明演武王家这道圣旨还是非常珍贵的。 正文中间写着“兹以尔孙克襄王事,赠尔为武翼大夫,锡之诰命”,意思是说:因为你的孙王帮迪,为皇帝办事有功,特封你为武翼大夫(从三品)。

又制曰;同样王帮迪的祖母吕氏、杜氏、田氏被封赠为淑人(从三品)。后面是诰命之宝。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乾隆皇帝诰赠王帮迪父母亲的一道圣旨。

图右为王家第十四世祖王邦迪在清朝乾隆年间, 乾隆皇帝诰赠他父母亲的一道圣旨。图左是皇清诰授武翼大夫惠元公(王帮迪)墓志铭的开头。

这道圣旨是清乾隆皇帝诰赠王邦迪父亲王一为武翼大夫,诰赠王邦迪之母王氏、生母田氏为淑人的又一道圣旨,加封于其。

乾隆皇帝下两道圣旨,对王氏家族王帮迪之祖父母,父母亲给予表彰,这在演武古镇,也是十分罕见之事,现在我们从这皇恩浩荡的两道圣旨中,去寻求王氏家族的丰功伟绩吧。

这两道圣旨是王家后世抄录在王家家谱上的,原来肯定有皇帝颁发的圣旨原件,只是不知道是在王家那一代后辈手上遗失了,或者还是别的原因没有了原件圣旨(备注)。

第二道圣旨原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宠绥国爵,式嘉阀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闱之训。尔王一,乃授职遊撃王帮迪之父,义方启后,穀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拓令绪于韬畧。兹以爾子,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赠尔为武翼大夫,锡之诰命 。於戯!锡策府之徽章,洊承恩泽;荷天家之休命,永贲泉壚。

制曰:怙恃同恩,人子勤思于将母;赳桓著绩,王朝锡类以荣亲。尔王氏,乃授职遊撃王帮迪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展干城之器。兹以爾子,克襄王事,封尔为淑人。於戏!锡龙章而焕采,用答劬劳;被象服以承休,永光泉壤。

乾隆 年 月 日 诰命之宝(颁发圣旨皇帝之印的一种)。

【译文】;遵照天意并继承新生的气运,皇帝发布命令:国家要对有功之臣进行抚绥,规制也要求对功大资深的有功劳之臣进行嘉奖;尉然兴起臣工的家风,为的是表彰臣工的父母教子有方。

你王帮迪,是授职遊撃、王邦迪的父亲,(你)教子走正道,为子孙开辟通向光明的道路,为祖先争光、为后代造福。

(你)积善成德于自身,在继承父祖的事业上为子孙做出了好的榜样;(你的)子孙能继承家业并在武略与兵法方面的业绩有较大的拓展。

现在朝廷广施恩泽,赠尔为武翼大夫,锡之诰命 。

又说道,尔王氏、生母田氏,乃授职遊撃王帮迪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流珩瑀之声;慈教有成,展干城之器。

说的是王帮迪母亲王氏、生母田氏、能够做好对孩子教育的开端,把根源教育放在身教之前,教育孩子勤勉,把能爱放在能劳之后。(对此)应该重复封赏,用以昭彰母德,以此厚恩赠她为淑人。做为人子,对其母的情怀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她,更想多多孝敬她。国恩遍布天下,思念她虽劳累却疏远荣华,嘉奖她的恩德及勤劳,赞扬她遗留下来的模范品德。

这则圣旨是乾隆皇帝给王邦迪父亲王一为武翼大夫,诰赠王邦迪之母王氏、生母田氏为淑人的一道圣旨, 以这道皇家的圣旨作为赏赐。赐给你皇家嘉奖的命令,再次接受皇家给你的恩惠;承受皇家美好的命名,将使你的门庭永久地得到荣耀。

这一道圣旨是乾隆皇帝诰赠王邦迪之父王一为武翼大夫,诰赠王邦迪之母王氏、生母田氏为淑人的一道皇帝旨意。

同样正文开头仍然是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正文中间写着“兹以尔子克襄王事,赠尔为武翼大夫,锡之诰命”。

这就是清朝年间的封赠制度,在过去,封建王朝为了推恩于官员,把官爵授予本人妻室及父母。父母在世者称为封,父母去世者称为赠,一般统称“封赠”,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光宗耀祖”。 封赠制度起源于晋代,完备于唐,最初一般仅及于父母,到清代时,可追赠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连同妻子共四代。

也有本人不受封,而将荣誉转赠他人的,称为 赠。 我们看到这里写的就是赠,也就是说,王帮迪为表示孝道,把皇上本来封给自己的荣誉转赠给了自己的祖父母,父母。

其实这种封赠制度也体现了封建社会“母以子贵,妻以夫荣”的礼制观念,也是对“男尊女卑”、妇女“三从四德”的一种补偿。

其实,从以上乾隆皇帝诰赠王邦迪祖父王尚秋为武翼大夫,诰赠王邦迪之祖母吕氏、杜氏、田氏为淑人的圣旨及另一道诰赠王邦迪父亲王一为武翼大夫,诰赠王邦迪之母王氏、生母田氏为淑人的又一道圣旨,以及上面介绍的演武王家那些诰封、敕赠的王一機,太学生,敕赠武畧郎, 诰赠中宪大夫(四品)晋赠资政大夫(二品)。大定知府加四级王汝琛之曾祖,嘉庆十七赠资政大夫,如其曾孙官。琛之曾祖母王、苏、张,赠夫人。王家第十四世;王邦辅 ,太学生,父一機, 貤赠武議郎, 诰赠中宪大夫(四品), 晋赠资政大夫(二品)。 大定知府加四级王汝琛之祖,嘉庆十七年赠资政大夫,如期孙官。汝琛祖母张,赠夫人。王邦选,字秀升, 武庠生,父一,演武人,新都司王恒兆之父,乾隆四十二年赠昭武大夫(为武职中属绿营者正四品之封赠), 候铨营千尉,直隶新雄营都司......

等等诰赠、敕赠、晋赠王家其他成功人士的诰命、敕命来看,演武王家很可能不止那两道圣旨, 因为明清时代皇家有着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封赠制度,除了封授官员本身以外,还对官员的先祖和妻儿实行推恩封赠。

这种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得比较成熟,而且又有许多变化和发展,“诰命”和“敕命”就是这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而每一道圣旨,都有一段故事,都是一代王朝的证物。岁月流转,现存的圣旨,已很难看到。圣旨作为皇帝的意旨载体,是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圣旨记载的内容多为官品职衔和事迹,以及封赐官职等。

再一个还有后面王家十四世祖王帮迪墓志铭中所纪载;为祖宗请封,诰命三轴,连己身妻室俱受三品荣封。 但在王家家谱中只发现了两轴诰赠其祖父母,父母亲圣旨的记载,不知道王帮迪本人及妻室的那一轴诰命圣旨为何没有记载。

所以,从上面王家家谱中那么多诰命和敕命,以及诰赠、诰封、诰授、敕赠、貤赠、晋赠、貤封等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封赠演武王家先人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时颁发的诰命或敕命来看,皇家每一次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有功官员爵位名号时都要有一道下达命令的文书,也就是颁发的诰命或者敕命的圣旨。

所以说演武王家很可能不仅仅有那两道圣旨。 是否是王家先人保管不当,或者是什么原因遗失了。这个还得进一步考察论证。

而演武王家没有原件圣旨,是否王家先人遇到火灾、水灾、盗毁的意外情况发生而遗失了原来圣旨,或者是由于过去缺医少药,百姓愚昧无知,传言圣旨可以医治百病,如是家有病者,通过亲戚熟人借得圣旨祭坛捉妖,更有甚者,将圣旨撕扯少许,当治病灵咒,焚化后作符水饮服,以解病厄。但往往是病魔未除,圣旨则渐渐毁损,以致今日之残缺!

(九)关于清代皇帝圣旨及清廷封赠制度的一些解读;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网络图片 清朝时期皇帝的圣旨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网络图片 清朝时期皇帝的圣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着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封赠制度,除了封授官员本身以外,还对官员的先祖和妻儿实行推恩封赠。这种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的比较成熟,而且又有许多变化和发展,“诰命”和“敕命”就是这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既然都是皇帝封赠官员的文书,为何会有“诰命”和“敕命”两种不同的形式呢?明代规定,一品至五品官员授予诰命,六品至九品官员授予敕命,夫人从其夫品级。

清代规定,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爵位世袭罔替者,发给诰命;敕封外藩,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发给敕命。

诰:皇帝下发给五品(含)以上官员文书,称诰命。

敕:朝廷给六品(含)以下官员文书,称敕命。

授:朝廷根据本人实职而授予称号。

封:朝廷封给在世平民称号。

赠:朝廷赠给过世平民称号。

封和赠非本人实职,一般是因丈夫、子孙做官而给予称号。

诰授:皇帝下旨授予五品(含)以上官员称号。

敕授:朝廷封授六品(含)以下官员称号。

《资治通鉴》:“旧制,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

例授:吏部直接按照规格授予称号,不分诰授、敕授,统称例授。

诰封:以皇帝诰命方式,对五品(含)以上官员在世先人和妻室授予封典。

诰赠:以皇帝诰命的方式,对五品(含)以上官员已去世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追赠封号。

貤封: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

赠:谓将本身和妻室封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先人。

而在具体内容上,诰命和敕命也是有所不同的。按清制,一品封赠三代,诰命五轴,二、三品封赠两代,诰命三轴,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其中四、五品诰命二轴,六、七品敕命二轴,八九品敕命一轴。

诰命、敕命不同于一般文书,它是写在当时非常贵重的丝织物上面的。明代的诰命、敕命由工部所属的神帛制敕局,后称南京织布染局织造,清代的诰命、敕命由江宁织造制成。 诰命、敕命为卷轴形式,分为苍、青、黄、赤、黑五种颜色。

按照官员品级高低,它的图案和轴头也有严格区分。 明代规定,亲王、郡王用册,亲王生母封夫人给诰命,图案为云凤锦。镇国将军及夫人用玉轴,辅国将军及夫人用犀牛角轴,奉国将军及淑人为抹金轴,文官一品云鹤锦、夫人鸾锦,俱用玉轴,以下二品至七品所用材质各有不同,不一一例举了。

清代的诰命、敕命虽然沿用明制,却又有变通和发展。诰命用三色或五色织成,文曰“奉天诰命”;敕命用纯色织成,文曰“奉天敕命”,内容为满、汉文兼用。 颁发给宗室王公封爵的诰命、敕命,书于册、轴。

封亲王、世子亲王福晋、世子福晋、公主,皆用金册; 封郡王、郡王福晋用镀金银册; 封贝勒、贝子、贝子夫人郡主、县主及外藩蒙古亲王、郡王、贝勒,俱用纸册。

封镇国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镇国公夫人以下及乡君以上,用龙边诰命,锦面玉轴,牙签黄带。 封蒙古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诰命,及封外国王妃、世子、世孙诰命,用龙边犀轴。 公、侯、伯以下世袭诰命,锦面犀轴。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清代皇帝圣旨 文武官员封典诰命、敕命,一品玉轴

清代文武官员封典诰命、敕命,一品玉轴,鹤锦及狮锦面;二品犀轴,麒麟及赤尾虎锦面;三品四品贴金轴,瑞荷锦面;五品角轴,瑞草锦面;六品以下,俱用角轴,葵花锦面。

清代诰命、敕命由翰林院撰拟,经内阁大学士奏定后,按品级填写。其文字采用满、汉合璧书写,满文行款从左至右,汉文行款从右至左,合于中幅而书写月日。年月各按奉旨、奉诏日期书写。钤盖“制诰之宝”、“敕命之宝”。

凡遇袭封,世袭有数次者及世袭罔替者,每袭一次,都要增写在原给诰命、敕命之后,如增写已满,则重新填写,送宫中内阁用“宝”并与原诰敕一同发给官员。

诰命、敕命文式以清代为例,有着严格的限制。顺治十三年(1653年)规定:一品,起始六句,中间十四句,结尾六句;二品,起始六句,中间十二句,结尾六句;三品,起始六句,中间十句,结尾六句;四品五品。起始四句,中间八句,结尾四句;八品九品,起始二句,中间四句,结尾二句。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改为各按官职大小统一撰写文字颁给。文字存于内阁,印刷成册,各官请封,由官员所在衙门开具职衔送内阁,照应得诰、敕。 清代各官诰、敕,同一品级的文式虽千篇一律,只有姓氏、职衔及袭封代数方面有区别。

清朝规定,诰命或敕命由受封人珍藏,如果遇到火灾、水灾、盗毁的意外情况发生,经申请复议,准许重新颁给。不过,若因收藏不慎,导致虫蛀、损毁或潮湿破坏污染者,就要停发六个月的俸禄;如将其典当者,则革去官职;违法大清律例者,则要追夺缴还。 以上这一段是说到演武王家接受清朝皇帝“皇恩浩荡”引出来关于清代皇家诰封下属官员等圣旨的引申。

(十)王家第十四世祖王帮迪 字 惠元 墓志铭等;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王帮迪与他的李、吕、李、史四位夫人做得墓志铭。

  清嘉庆十一年岁次(一八零六年丙寅年),同为汾州世家的汾阳杏花村下堡的任伯寅、东遥庄的韩克均、汾阳罗城镇的冯大中、 为王帮迪与他的李、吕、李、史四位夫人做得墓志铭。

王邦迪 字惠元(出生于清康熙六十年正月十八日卒于清嘉庆十年十二月初九日享年八十有五);王家第十四世祖,雍正二年甲辰武举,乾隆庚午,辛未(1751年)联捷武进士(两科或三科接连中进士), 江南建阳卫守备, 引见特升遊撃(清代武官名,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曾为祖宗请封皇家诰命三轴,连己身妻室俱受三品荣封,诰授武翼大夫, 乡饮大賓。

该墓志铭分六页记载,大意是:

赐进士出身刑部贵州司主事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年愚姪任伯寅顿首拜譔文

赐进士出身前翰林院检讨湖广道监测御史庚申恩科贵州乡试正考官壬戌乙丑会试同考官京畿道监测御史加三级又随带加一级记录五次愚再姪韩克均顿首拜書丹

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吏部考功司主事加二级姻愚姪冯大中顿首拜录盖

墓志铭云:公王氏帮迪,字,惠元,世居汾阳演武镇。公祖王尚秋,字,万登,考諱一,字慎懐,俱以公赠武翼大夫。祖妣吕氏、田氏,妣王氏、田氏俱封淑人。公生而敦敏,长而聪明,读书见大義,不求甚解,琴棋书画,出手成趣,并且有言,人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人。我生受上天赋异,耳目聪明,又赖先人养育,衣食温饱,鬱鬱之久居此哉。是由读经书兼习韬畧,甫冠游击及壮列乡焉,成进士,继授江南建阳卫守备,漕务殷繁,公悉心推访,利兴弊,剔旗民安业,又职兼文武於卫学,尤留意焉,姑文人叠出,涖任十载,军民戴德,时有以蛮词诬公者,漕台杨公立烛其诬,而爱公之忠,且以江城清正旌之,时当强仕,正直有为。后因公妣田太淑人殁於家,例武职在官守制,公闻訃,捂胸慟曰,生不能养,死不能葬,何以为人。因遵例,捐职游击解任,奔丧。与仲叔二兄,经纪大事无少违礼。即为祖宗请封,诰命三轴,连己身妻室俱受三品荣封。服阕后,念宦海风波,决意仕进,莳花植柳,游优林下,性乐易居乡里,未或以富贵凌人,人也不以富贵远,公无亲疏咸饮其和。后金川蠢动,力请于官,解送军需川省,兑交无少退却,是其精神於老於健而。公而忘私,始终如一。家居设西南两院,琴堂高举,洞室幽深,浮罗武彛,饶有其趣。逾六旬合邑,公举乡饮大賓,邑宰陈公亲执馈肴礼仪备至,观者如堵墙,然乡帮以为荣。年近八旬,五世同堂。公私旌贺 ,德福兼隆, 孰有如公者哉。前岁腊月九日,无病而终。洪范所称,寿福康宁。公实备意,天之报施,正人可谓至欸。公生於康熙六十年正月十八日己时,卒於嘉庆十年十二月初九日子时。身立四 朝,寿享八十有五,元配李淑人,贡生开潘公叔女,继配吕淑人,康熙庚子科举 国子监助教文棂公(吕文棂,字用晦,汾阳人)季女,继配李淑人,开晋公长女,三淑人皆八寿,继史淑人,太学生恒传公仲女,唯史淑人与公举案齐眉,四十余年,宽裕慈惠,温良恭俭,相夫以礼,课子以義,抚三子如一,觐杨公(王帮迪大儿子)虽吕淑人出,感史淑人抚养之恩,特为请嘉封,嘉庆三年亦先公卒。迄今懿范,犹脍炙人口。子三。长名恒煇,字觐杨,诰授武翼都尉,原任两湖独标左营游击,吕淑人出元,娶陕西长安县籍原任湖广均州知州德崇梁公女,继娶安徽当涂县籍贡生佩兰周公女。仲諱,恒炜,字彤庭,捐职从九,娶州同知教董公女。叔名恒焯,字 俊三,候选布政使司经历,元娶布政使司经历书浦张公女,继娶贡生绍光潘公女,二公俱史淑人出。孙男五,墉,国学生,先卒,坦邑庠武生,俱煇出嗣炜后。均堃圻,皆业儒。焯出孙女五。长適分发山东府经历张名如,彪次適介邑国学生赵名畅,煇出次適,介邑分发浙江布政使司经历马名心,印次俱未字,焯出曾孙,常鉴,业儒。 墉出曾孙女三,长字平邑,雷名霈,次俱未名。坦出元孙,男二,陰棠陰桂,俱幼。鑑出余家興。公係乡举,年谊且同邑,公家世目见耳闻,素悉其详,卜吉有日,将葬欸。问誌於余,因誌且铭焉。铭曰惟德润身,艺亦邀誉,德惟孝忠,艺精群枝,绘龙而神,麟爪全形,绘兰而馨,枝叶皆熏,德通於龙,绘龙有神,誉广於兰,绘兰斯馨,龙兮,兰兮,公德远兮。

大清嘉庆十一年岁次 柔兆 摄提格 仲秋 壮月 初旬 极日。

墓志铭;是用于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的一种碑。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 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

墓志铭为在坟墓中或坟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迹所写的一份简介,尤其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但是近代中国已不流行写墓志铭。

墓志铭是给过世的人写的。在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的,以求得人死留名。在现代,主要是记述一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人做一个综合的评价。

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比如,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墓志盖,上面有陈廷敬篆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而墓志铭的主要内容都写在“底”上。

而三位王帮迪墓志铭的作者,同样在当时均是汾州世家,都是出身侯门,名列汾州清史的显赫人物。

任伯寅:字子清,山西汾阳汾阳杏花下堡村人。祖父任显代。父任觉任,字天民,乾隆十七年举人,有学行,官解州学正,开诚训迪诸生。赵家震、介嘉楠、李光斗、乔世哲等承其指授,先后擢高第。卒年七十八。

任伯寅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嘉庆四年(1799)二甲六十名进士。任伯寅初为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擢浙江道御史,转掌京畿道监察御史(从五品),暑工科给事中,年六十二卒于官任。其官刑部最久,勘察慎密,语人曰:“西曹官大不易作,吾初到部,见罪人负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心辄怦怦动,久之习以为常,不复置念。我辈一点恻隐心,不及早持之,恐不至草菅人命不止。”以故每议爰书(古代记录囚犯供辞的文书),反覆推勘,务求平允。官御史史时,尝建言:“求治当泽督抚,督抚贵久任。今简用督抚,不为不慎。然或命甫下而改调,或席未暖而他徙,仆仆道途,徒滋劳费,无裨治术。”温旨报闻。这是一道名似批评吏部,实则波及皇上的尖锐奏折,它所涉及的是国家对掌管各省大吏的任用,绝不可采取轻率的态度。这一卓识政见,具有永恒的现实意义,嘉庆帝阅后深以为然。 任伯寅出身山西汾阳杏花名门望族,为官清廉,珍重名节。京邸俸入不足供饔飧(饮食飨宴),授徒自给。为文章有奇气,以昌黎、眉山为宗,及门多所成就,学者称虎卿先生,深受推崇。 子晋三,字桂堂,诸生。亢爽有父风,博雅工诗。清.《汾阳县志.艺文》录其咏“汾州八景”诗八首。北京原襄陵会馆存嘉庆十八年(1813)汾阳人任伯寅所撰《襄陵会馆碑记》。

韩克钧;山西汾阳东遥庄人韩克钧,生于乾隆三十年,卒于道光二十年,嘉庆丙辰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计,庚申科贵州乡试主考官,壬戌乙丑会试同考官,掌湖广道御史,京畿道御史,工科给事中,外放浙江温处道,河南云南按察使,安徽布政史,贵州云南福建巡抚,兼署云南学政,云贵闵浙总督,晚年诰授资政大夫。为嘉庆年间汾阳人中官位显赫的大清朝三品大员、封疆大吏之一。太子太师 。

冯大中;字受生,汾阳罗城镇人。嘉庆四年进士,授吏部主事副典。湖南戊辰科试。历元外郎,郎中,擢御史。大中性强干,能自刻苦,少孤贫力学,日仅一餐无愠色,事继母如孝称。官吏部,负俊声。尝奉命偕重臣鞫狱畿辅,或以贿进,峻却之,为当道所器重。巡城时,王府忧人车服违制,重惩不少贷。复请严定服色,辇榖肃然,豪滑屏迹。未之出任宁夏知府,甫抵任,丁母忧归。座师阮伯元相国总制两粤,招之往,卒于途。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是王家第十五世祖王恒瓒字重侯 墓志铭

由邑庠癝膳生员王禹锡(王家十六世)、堂侄,撰文 。

郡庠附学生员王汝琰(王家十六世)、堂侄,书丹 。

国子监太学生王式份(王家十六世)、堂侄,录盖。

(十一)王家十四世祖王帮谦妻子田氏表节楼及王家女氏矢之守贞等的记载;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是王家家谱记载王家十四世祖王帮谦妻子田氏表节楼的来龙去脉。

王家十四世祖王帮谦 字 六吉,其妻田氏,子生才一月而夫殁,留下来幼子初公(王恒泰)。而田氏,事姑舅,尽妇职,抚孤守志三十余年,其操敕封旌表节楼,表节楼建在前街。又云:表节楼寒暑五十余年后,由三重堂兄王汝琦字美珍,重堂祖母(田氏)之嫡仲孙也重整粧, 修复,建高基,敬以置之。 又云;於光绪二十八年冬月由高祖七世孙(王家十八世祖)王季熙字召棠,謄绘草谱,复修之楼基,又经过四五十年,以致风雨倒塌。

因此说,演武王家先人不仅男儿当自强,女人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里里外外一把手。她们勤俭勤奋,热情好客,持家有方。她们热爱生活,坚韧执着。她们和男子一样从事各种劳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每天为生活而奔忙,为家庭而辛苦付出,默默的贡献着自己的一生。在她们身上闪耀着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坚毅不拔、聪明善良等的光环,还有的是年轻守贞,事姑抚幼,苦节可风。人们无不为她们充满自信谋取生存和催人奋进的精神所震撼,所折服。因此,一些妇女也得到了清廷当地官方的提旌。

据汾阳县志:

王永兴妻刘氏,夫殁,子才二岁,事姑抚幼。雍正中知府白映堂额表其门曰“苦节可风”。卒年八十一。

王帮達妻侯氏,年二十四夫殁。子生才一月,矢之守贞,孝事姑舅。姑殁,舅娶继室,事之如一。继而姑舅相继殁,有幼子在襁褓,侯纺织以供衣食,小叔与子皆抚成立,乾隆十二年旌。其节操敕封旌修建表节楼。

王清应妻汪氏,孝事继姑,夫客死,遗孤嘉祚尚幼,抚之长,为诸生。乾隆二十年知府顾鸿为碑文表其墓。

生员王帮谦妻田氏,子生才一月而夫殁,事姑舅尽妇职,抚孤守志三十余年,得提旌。

武生王恒荣妻雷氏,年二十八夫殁,无子,抚嗣子捐职千总汝璠,楚雄知府汝珽成立,苦节三十八年,卒年六十四,嘉庆二十一年旌。

刑部郎中王恒萃继妻李氏,年十九夫殁,无子,前室子平潭同知德蒲,孙绍兴同知葆林方雅,抚之成立。苦节四十二年,卒年六十,道光五年旌。

军功议叙都司王恒茂继妻王氏,年三十夫殁,抚子捐职司务王汝珖成立,苦节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七。妾任氏,年二十六夫殁,抚子光禄寺署正汝琨成立,苦节十一年,卒年三十六,皆道光十年旌。

旌:本意是旗帜,在皇诰待旌、节孝待旌中用作动词,意为:写在旗子上表彰,一般“旌”多用于女性,表彰节妇烈女。 旌表是古代封建社会用纸阶层用以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以赐匾额、造牌坊等具体手段使得名声气节得以流传、宣扬。

1、旌表行为乃系皇帝的恩赏行为,属于社会风教中的一种影响行为,在民间有极大的影响。基层民众将将旌表行为视为至高荣耀,乃系旌表制度备受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2、得到统治阶层旌表者,不仅自身能为世人敬仰,还能为整个家族带来无上的荣耀,这种诱惑力是极大的。因而,无论是官员士绅,还是普通民众,皆以能获得旌表为流芳千古和光耀门楣的大事件,大有“生不能封万户侯,但愿死得一旌表”之势。

3、凡旌表者,一般是由地方官将其事迹逐级申报到朝廷,待朝廷恩准后就可以赐给匾额,或者由官府为其建造石坊,这样做能达到彰显其名声气节的社会效应。层层政府审批过后,更显得旌表制度的难能可贵和“物以稀为贵”。

(十二)王家积善好義,扶贫济困以及新时期演武古镇人民急公好义,乐于奉献的美德;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为清咸丰十六年四月演武镇赈济碑誌(正面)

演武王家历史以来集善好義,扶贫济困, 从王家第十五世曾孙王恒信(同治五年赠资政大夫)为他十二世曾祖王尚秋 字 万登写的简传中就能够看出来。

  简传写道;曾祖父心怀沉然,慎重寡言,平时诚厚恳挚,但如果遇上艰难大事情,则以身作则,毫无难色。清朝顺治初遭遇逆瓖之变 (备注),乡里人艰难困苦,不能联甲,以安其生。曾祖父极立维持,甲赖以全,族人有贫乏者,不用请求,就将接済,其慷慨好義,只是由于个性使然,并无丝毫勉强。因此,特志之,以为后世法。

而从汾阳县志记载的好几段文字中,也能够看出王家急公好义,扶危济困的美德;

(1) 王邦选,乾隆己卯(1759),庚辰(1760)二年那时难忘的旱灾饥荒年,王邦选捐献米麦八百余石,替乡人赋役助赈,太守嘉其好义匾额表之。

(2)王汝玢 字文磷 ,邑之演武镇人,廪贡生。嘉庆二十年官泽州府凤台县儒学教谕, 诰封奉直大夫 。励廉隅处脂不润,训士先品行后文艺,尤严义利之辨。尊经阁,奎星楼就圮,捐俸倡绅士重葺,棂星门外筑垣,以肃观瞻。大比年,寒士乏资斧,难进取,乃因庙工余资酌量劝捐,存生息公款为津,送诸生乡试费。祥议规条,勒石戟门,用垂永久,一时土风丕振。

(3)王汝珽, 字圣搢,汾阳邑之演武镇人。附贡生, 诰授朝议大夫, 兵部武库司员外郎,升刑部福建广东司郎中,云南楚雄府知府,浙江台州府知府。清嘉庆至同治年间人历官,知府。官兵部员外郎,改刑部,升郎中,出为楚雄知府。汝珽明干有吏才,守楚雄时,为柏菊溪节相龄所赏异,甫下车,值岁饥,穷氓挖黄泥以食,捐廉散赈,全活甚众。考满,大府以卓异荐。丁母忧,回归故里。服除,改授台州府(州、路、府名)今浙江临海、黄岩,温岭,仙居、天台等市县知府,后以病归,卒年八十。

(4)王汝珙 ,守御所千总,性淳厚,居乡有行谊。嘉庆九年,汾阳旱灾,设厂煮粥,以饲饿者。

上面清咸丰十六年四月演武镇赈济碑誌(正面)与光绪三年演武镇关于赈済的碑志(背面)中,也能够看出演武王家家族慷慨施善,扶危济困的人生美德。古人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清咸丰十六年四月演武镇赈济碑誌(正面);

碑首四个字:为善最樂

主要内容为;

自古救荒之策莫善欲赈济,况乡里乡亲应当救助,今年粮价腾贵,贫穷人家粮食不够者较多,况近来殷实之户甚属寥寥,惟寿圣寺、奎星社、文昌社旧存公项以为赈济之费。於上,村中及各社首公议章程,轮班经理。并请县主出示弹压(碑上原文,可能是指出示公文)。

凡村中花户,果是赤贫如洗,毫无资产者,令预先赴庙编明号簿,散给竹签,每逢三、八日执签领米。按平升,大口每日给米一合五勺,小口每日给米一合,自二月起至四月止。统计男妇老幼赖以举火者五百余人。谓非吾村之善举也。哉后之仁人君子倘遇荒年,必有导而行之,者是不可无以志也。并将各社捐输银数及经理纠首姓名勒之贞珉(石刻碑铭的美称),用垂不朽。

试用儒学 训导癝贡生 王新业 撰文。

候选府经历 附贡生 王宣绶书丹。

东奎星社 捐银 五十两。

寿圣寺 捐银一百两。

文昌社 捐银一百两。

西奎星社捐银五十两。

经理纠首:

候选按察司司狱 王新桂。

知州衔四川南川县知县 王臣福。

七品 军功 王新瑞。

广西永宁州知州 王榕。

邑庠附生 王心敬。

王爾达。

從九 王维綱。

监生 王心政。

梁维綱。

王书绫。

從九 王维业。

吏员 王应啓。

xx司经历 王书勳。

從九 王中林。

梁天贵。

從九 王森泰。

xxx经历 王万勳。

王融桂。

邑增生 王其綸。

守御所千总 王绍勳。

王爾清

王宝德。

国子监典簿 王昌勳。

梁天长。

王啓厚。

王赐成。

王士忠。

王敬锺。

從九 王域。

王紫垣。

住持同 和修

徒宣 林荣福(碑上看不清楚,大概)

石工 刘天成鐫字。 咸丰十六年公立。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为上图演武清咸丰十六年四月赈済碑的背面:

背面是 清光绪三年演武赈済碑:也是一个关于赈済的碑文:

  碑首四个字:作善降祥

碑文内容:

光绪三年八月初一日 奉

县主 方堂 谕寶 因连年荒旱 劝捐赈済

自十月十六日起 至四年四月十六日止

共极次(碑文原字,是否应当救济或接济)

贫民大小九百余口 皆赖以举火焉诚善事也

余等 惟恐年深日久淹没功德

逐将捐输人名字号开 列於左 以垂不朽

王维成捐钱一百二十千文

王尊亮捐钱一百二十千文

承放堂捐钱一百千文

房宽恕捐钱六十二千文

王绍勳捐钱五十千文

王心勳捐钱五十千文

王敬惠捐钱二十五千文

王心政捐钱二十千文

王爾慶妻捐钱二十千文

侯富喜捐钱壹拾玖千文

王其箴捐钱壹拾捌 千文

王镇捐钱壹拾柒钱文

王淑培捐钱壹拾叁千文

郝锦裕捐钱壹拾贰千文章

王其缙捐钱陆钱文

王永林捐钱叁千文

王 捐钱贰千五百文

王尊贤捐钱贰千文

朱德政捐钱贰千文

温良漢捐钱贰千文

義锦當捐钱伍拾千文

萬和長捐钱叁拾柒千文

萬源泉捐钱叁拾千文

復盛公捐钱贰拾玖千文

同元聚捐钱贰拾柒千文

義慶 坊 捐钱贰拾千文

日典德捐钱壹拾千文

玉盛合捐钱壹拾千文

协義公捐钱壹拾千文

義典泉捐钱壹拾千文

裕馨和捐钱壹拾千文

德顺和捐钱玖千文

三盛永捐钱玖千文

達顺長捐钱柒千文

大興成捐钱伍千文

興盛魁捐钱伍千文

雙盛和捐钱伍千文

源逺居捐钱伍千文

元隆泰捐钱叁千文

玉盛成捐钱贰千五百文

德盛長捐钱壹千文

范兆勋捐钱壹千五百文

王光賓捐钱壹千文

王森泰捐钱壹千文

王鳯書捐钱壹千文

王済勋捐钱贰千文

王用棠捐钱壹千文

王仕清捐千壹千文

梁增荣捐钱壹钱文

军功議敍 從九衔 王済勋 書 丹

恩赐 :

倉榖倉斗 壹佰玖拾叁石捌斗叁升陆各

榖米五大升 壹拾捌石叁斗叁升贰各。

值年经理社首:

王仕清

王済勋

從九 王森泰

生员 王其纪

六品军功 王永棠

梁增荣

帮办済务

梁安堂

生员 王其职

生员 张元朗

王宣浩

王其炯

王正基

王叔培

住持同和修

石工 黄春泉镌

而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等的捐款中,演武王家人也是纷纷解囊,积极奉献,古镇王家先人急公好义,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美德发扬光大。因篇幅有限,笔者将在另外文章中介绍。

(十三)新时期王家后人前赴后继,血写春秋,戎马一生等的人物;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图片是曾经的演武魁星楼,图上的人是民国年间的王家先人,图片由王守让先生提供

而演武王家不仅在明清年间辉煌腾达,人才济济,而且在近代也英才辈出,出现了好些位有抱负、有作为,有贡献的人物,他们勇于奉献,前赴后继,血写春秋。 例如;王嘉钟 (1896-1942),1940年参加革命,在和顺县马场凸儿垛堡作战牺牲。

王永茂 (?-1946),1944年参加革命,在山西作战牺牲 。

王丕华(1929—1949),1949年参加革命,在西安作战牺牲(以上三位王家人物据汾阳县志)。

王胜甲,王俊长子,解放战争中牺牲。

而且还有青海省工作的王述俊(王述亮哥哥),15岁上就从“铭义中学”参军的老革命,还得过不少军功章。

太原的王青满先生(王庆寿哥哥,曾经担任新疆军区115野战医院院长)。少小离家就参加了革命,南征北战,东打西杀,戎马一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军队医疗干部,还参加过共和国的核试验,得到很多军功章。

有王润生(根柱)兄弟(北京市军队干部);王应堂兄弟(四川省南下干部)。

特别是还有王耀先(王少祖哥哥),唐山市 ,十五六岁上参加了牺盟会,抗日战争时期曾经与电影《扑不灭的火焰》中的原形人物“蒋三”一起战斗过。参加了汾阳地区的老六团,后参加了原红军14团,南征北战,东打西杀,甘于奉献,后来入疆参加了解放新疆的战争。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得到了不少的军功章(原汾阳县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八二0四”国防工程汾阳民兵团副团长,后汾阳县统战部副部长,享受副地师级待遇的王志同是他的老部下)。

参加过志愿军的王家人物有:王守宗、王云福、王云昌、王福经(兔腿)、王庆堂、王崇泽。 而且还有部队团营级干部,王志吉哥哥,王占安。

而且,演武王家还出现了几位响誉三晋的山西梆子演员;王秀兰,王舆雍(六二),王铁梅,王和爱。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网络图片 2021年由王冬明先生个人投资重新修建的子夏庙开光仪式 冯恩启先生拍摄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汾阳演武新修建的子夏庙庙碑 汾州文化研究论坛群主冯恩启先生撰文 手机拍摄


沧桑古镇 (三)古镇名门世家

汾州文化交流协作会汾阳、平遥、介休、灵石、孝义 子夏庙落成典礼及“子夏文化研究基地” 仪式 冯恩启先生拍摄

前面文章介绍王家人物中有一段《汾阳县志》上曾经记载的王家第十六世王汝玢; 王汝玢,字文磷 ,邑之演武镇人,廪贡生。嘉庆二十年官泽州府凤台县儒学教谕, 诰封奉直大夫 。励廉隅处脂不润,训士先品行后文艺,尤严义利之辨。尊经阁,奎星楼就圮,捐俸倡绅士重葺,棂星门外筑垣,以肃观瞻。大比年,寒士乏资斧,难进取,乃因庙工余资酌量劝捐,存生息公款为津,送诸生乡试费。祥议规条,勒石戟门,用垂永久,一时土风丕振。

该文记载;清嘉庆二十年官泽州风台县儒学教谕,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的王汝玢,时遇尊经阁,奎星楼就圮,也就是尊经阁,奎星楼破败倒塌,于是,自己捐俸禄倡议乡绅重新修建。因此,祥议规条,勒石戟门,用垂永久,一时土风丕振。

而今王家的后人王冬明先生同样是崇善扬德,自己掏巨资重新修建了子夏庙。

(附录)汾州文化研究论坛群主冯恩启先生文:2021年,演武村民王冬明受子夏诸神感化,在子夏庙原址修建子夏庙,占地面积345平方米。重塑子夏、老子、关帝、送子观音像四尊。总投资45万余元。庙宇虽为新式大殿,但总算使庙宇神灵有了归宿,也使村人有了信仰祭祀,祈福求安、弃恶扬善的场所。如此大美功德,恩济当代,惠泽后世,理应大力传扬。

2021年农历9月19日,值此演武子夏庙开光之际,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举行了“汾阳三晋文化研究会暨子夏文化研究基地”挂牌仪式。仪式由汾州文化研究论坛群主冯恩启主持。子夏文化研究基地王冬明董事长,武登云会长、主任,以及汾州文化交流协会专委会平遥、孝义、介休、灵石先后发表贺词,五县(市)书画家,赠送了各自的书法作品。

锣鼓喧天,礼炮撼天动地,换回子夏诸神归位,保佑一方土地,文运昌达,人才辈出。这可真是:

子夏贤名千古传,西河设教有灵光。

神归庙宇殿台座,化育人心佑此乡。

2021一11一16

(十四)王文素资料;

(附录)王文素 资料;

王文素 剑刚情柔

王文素(1465年-?)字尚彬。山西汾州演武镇人,祖籍太原王氏,明朝数学家。其代表作《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继承和发展了杨辉算学的精要,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算学理论著作,也是清朝《数理精蕴》问世前中国最大的一部数学著作。

王文素 明成化元年(1465年)前后,出生于汾阳恒丰里一家商人家中。自幼聪颖,广涉书史,诸子百家,无不知者。“尤长于算法,留心通证,盖有年矣。”3成化后期,随父王林外出饶阳经商。成化二十年至弘治六年,开始创作《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直至嘉靖元年完成了前四十卷,并约定由杜瑾出资付之枣梨。之后两年间,王文素完成《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后十二卷,即到嘉靖三年间《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最终完稿。

文 法

其一

六艺科中算数尊,三才万物总经纶。 乘除升降千般用,量度权衡五品分。 天下钱粮凭是掌,世间交易赖斯均。 若无先圣传流此,自古模糊直到今。

其二

书鬻诸家俗算篇,数差法拙字讹刊。 鲁鱼子亥三为二,马马乎乎十作千。 滞处疏通繁处剪,乱时整理缺时添。 而今历历皆更正,莫与寻常一样看。

其三

身似飘蓬近六旬,留心学算已年深。 苦思善致精神败,久视能令眼目昏。 铁砚磨穿三两个,毛锥乏尽几千根。 如风扫退天边露,显出中秋月一轮。

其四

诸家算籍甚差讹,暮玩朝参已证磨。 有意刊传财力寡,无人成就恨嗟多。 鲁麟直待逢尼父,楚璧须还遇卞和。 良马若非遭伯乐,盐车困死告谁何。

其五

莫言算学理难明,日夕磋磨可致通。 广聚细流成巨海,久封杯土积高陵。 肯加百倍功夫满,自晓千般法术精。 忆昔曾参传圣道,亦由勉进得其宗。

其六

暖衣饱食际壅熙,算数林中论是非。 陋室半间寻妙理,灵台一点悟玄机。 犹如月到天心处,活似风来水面时。 料此一般清意味,世间能有几人知。

其七

其中奥理实难参,仰益高兮钻益坚。 百法源流当经审,四家周径莫轻谈。 悬空定位无踪影,带踪开方有正翻。 人道算如隔张纸,我言如隔万重山。

其八

总为诸家算未周,故忘鄙陋又重修。 吹开毛孔求疵病,使碎心机觅本流。 下海探珠非易得,登山采玉实难求。 譬将昏镜磨明也,寄语英贤韫匮收。

(附录)参考文献;

  明·王文素汾州故里考.珠算,1999,01:2-5.

  王希良,郭伟

摘要:数学家、珠算大师王文素(公元1465—?),明代山西汾州(汾阳)人。少时在故里读书习算,后随父到河北饶阳经商,勤奋自习,钻研算术,以毕生精力完成足以代表当时我国数学研究最高水平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巨著。据汾阳演武镇提供的《王氏族谱》初步推断,他是元季由太原迁居于此的以王安为一世的王氏七世后裔。是近代汾商的先驱者之一。

(附录): :王文素资料:引自网络;

王文素,字尚彬,山西汾州(今汾阳市)人,约生于1465年,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随父王林到河北饶阳经商,遂定居。王文素出生于中小商人家庭的王文素,受所处社会及家庭影响,自幼颖悟,涉猎书史,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尤长于算法,留心通证,以一生之精力,完成了《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这一数学巨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明代,重科举,重功名,习文尚武,独轻数学。善诗文又善数学的人不多,而专攻数学的则更是寥寥。于是数学只能是“能诗文而不猎取功名者”为之了。数学巨匠王文素则应该是这类人中之佼佼者了。他认为数学是“普天之下,公私之间,不可一日而缺者也”。他对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数学的状况予与抨击:“上古圣贤犹且重之,况今之常人岂可以为六艺之末而忽之乎?”他赋诗曰:“若无先圣传流此,自古模糊直到今”,对数学研究先驱们的劳动给予高度评价。

王文素献身数学,不单是认为数学重要,也基于他对数学的热爱,他能“陋室半间寻妙理,灵台一点悟玄机”真乃苦中求乐,乐在其中。“料此一般清意味,世间能有几人知?”的心情,颇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滋味。由此足可以看出他在数学的海洋中邀游已到了乐此不疲的境界。王文素对数学研究矢志不移,用30年时间“历将诸籍所载题术,逐一测深探远,细论研推,其所当者述之,误者改之,繁者删之,缺者补之,乱者理之,断者续之。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段,捷径成术,编为拙歌,注以俗解”。 以“吹开毛孔寻疵病,使碎心机觅本流”的认真精神,新集通证,正本清源,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完成了42卷300多诀,1200多问和12卷词诗形式的300余问,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的数学巨著。

王文素以艰苦卓绝的劳动,以“超出人表”的水平著成《算学宝鉴》而得到“数学中之纯粹而精者”的赞誉是当之无愧的。

数学巨著《算学宝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数学巨著

数学巨著《算学宝鉴》只有手抄孤本传世,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对《算学宝鉴》的整理研究虽然只是起步阶段,但很多发现令我们吃惊。

(附录):写在王文素的故乡:

安徽黄山 江志伟 (2017-09-01 发布 ),选篇;

在郭伟会长的办公室里我为那面“王文素墙”而惊叹

实话实说,这是我平生头一次见到办公室里如此另类的布置。但见那整个墙面都被一巨幅宣传板占领,那宣传板上五彩缜纷、图文并茂着的,是关于王文素的生平简介以及《算学宝鉴》的意义等内容。

如此巨幅宣传板,布置在已经显得有些通仄的办公窄里,郭伟先生的办公桌旁就面对这块巨幅宣传板,堪称“抬头见珠算,放眼见文素了。为了汾阳的珠算事业,为了王文素研究,郭伟先生就是在这间办公室里、面壁巨幅宜传板,废寝忘食地一连办了那么多的事情;把王文素的故里所在地从“汾阳"、“汾州”再进步推进到“汾阳的演武镇",从王氏族谱世系图表上寻原到王文素的蛛丝马迹。

结束语:

以上这些演武古镇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么多老东西,现在大部分已经是烟消云散,好些东西都荡然无存了,留在人们脑海里的记忆也是模糊不清了。如果再不重视,时间是渐行渐远,那些个古镇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老东西,它们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殆尽的。

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的发起者,中国民间艺术家主席冯骥才先生就全国保护古村落说道:“遍布中华大地的村落,一直没有科学,完整,详备的档案。致使在十年中消失的近百万个村落中,究竟那些村落具有重要价值,或者说我们究竟失去了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村落,无从得知,无人能说”。

我们演武古镇多少年来消失的这些老东西,有政策因素,也有人为损毁,可能还有天灾(古老的魏文侯庙是否因为原来汾河经常改道,而被冲毁,还有得一说)。

我们演武古镇有这么好的历史文化底蕴,怎么多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招贤馆,演武厅,校教场(海垙),古驿道,小官道等等怎么好的话题,以及魏文侯庙,寿圣寺,子夏庙,魁星楼,王家祠堂,玉皇大帝庙等等;以及遍布古镇各处大大小小几十座风格各异的四合院,高大雄伟的楼院,老街道,老字号;以及明代数学大师王文素的话题;还有有待挖掘的演武王家的历史;还有古坟墓群落以及全国罕见的皇帝敕封修建的八碑,道碑,两碑,牌楼等等,以及古镇里隐藏着的那些无数的传统艺术文化瑰宝。因此,演武古镇绝对是了解汾州建筑文化、民间工艺、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的好去处之一。

如果当地各级政府重视起来,筹集资金,设计远景规划,传承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出来是会给当地老百姓永久致富造福的。

而且我们演武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付业在吕梁地区也是首屈一指,在山西省也是非常有名的,在此基础上修建一个乡镇手工业,工副业发展博览馆也是大有可为的。

并且,我们演武古镇离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平遥古城才二十公里左右,离著名的乔家大院,太谷县三都堂,曹家大院,孔祥熙故居,介休市绵山,介休市张堡地下城,灵石县王家大院,交城县玄中寺,天宁寺,交城县吕梁英雄广场,文水县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庙,刘胡兰烈士陵园,以及我们汾阳市杏花村酒工业游览区,汾阳文峰塔游览区等等大都是二三四十公里左右。

如果有幸能修复,形成规模,必将能形成老汾州文明古迹的一个很好的旅游游览点。

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老东西,消失损毁的脚步太匆匆,传承继承历史的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备注1)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范仲淹(生卒: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蘇州人氏。一生乐於周济别人,挑选那亲近族人而家里贫困、关系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予救助。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

  当他富贵显达的时候,购买了靠近外城而常年丰收的良田一千亩,名为「义田」,用来赡养救济同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每年有衣穿,遇到嫁女儿、娶媳妇、结婚、丧葬,都有补助。选择族中年长而贤明的人,掌管资金的调配,适时收付财物。每人每天给一升米,每年给一匹绢;嫁女儿的给钱五万,嫁次女的三万;娶媳妇的三万,娶次媳的一万五;丧葬者同嫁次女的数目一样,埋葬幼儿的一万。族里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义田每年可收入稻谷八百斛;拿义田的收入,供给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馀,使用不尽。凡曾经出仕而暂时解职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济;已经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形。当初,文正公还没有富贵显达时,就已经有意这样做了,可是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力量办到。后来他担任陕西招讨使和参加政事,才有俸禄和赏赐的收入,而完成他的心愿。文正公去世以后,他的子孙经营他的事业,继承他的遗志,就像他在世的时候一样。文正公虽然官位很高,俸禄优厚,然而却贫穷终其一生。去世的时候,竟然没有衣物殡殓,子孙也没有钱来为他办理丧事,只以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高义遗留给子孙罢了。

(备注2)戴震 :(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哲学家、思想家、考据学家、经学家。

戴震早年跟随同郡学者江永学习,后居家撰写多部著作。乾隆十九年(1754年),避难入京。入秦蕙田幕编撰《五礼通考》,名扬京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人,后屡次参加会试落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被聘修《汾州府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汾阳县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逝世于北京,享年五十五岁。

(备注3)插箭岭;或称涞源插箭岭,原名搭箭岭长城,位于河北保定涞源,相传因宋朝大将杨六郎在此弯弓搭箭,又有传说杨六郎曾在此插箭出水,得名插箭岭。

(备注4)打箭炉:是个古地名,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经济中心康定市。康定,藏语名叫“打折渚”,打箭炉系“打折渚”的汉译雅化,该名录最早出现与《明史·西域传》中。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将打箭炉厅改为康定府,康定之名才始见于史。1913年,国民政府为县,康定才始有县志。

(备注)逆瓖之变:指的是公元1649年 南明永历三年九月至十一月,满清“端重亲王”博洛、“和硕亲王”满达海等在山西汾州、太谷县、沁州、泽州等地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屠城。

结束语:以上拉拉杂杂的描述是对于沧桑古镇汾阳演武以及演武名门世家演武王家的初步考察,研究,但因为笔者文化程度有限,加之才疏学浅,况且,有些资料收集也比较困难。所以,文章内的各种错误肯定不少,在此,恳请朋友们批评指导。

说明:文章资讯是笔者根据当地一些文献和汾阳县志以及演武王家家谱收集而来。

在此,真诚感谢演武王家后人,王家家谱传承人,王家第二十二代传人王志武先生的大力支持。

感谢文章中引用了部分文字图片的作者;平遥安固村李秉章先生、汾阳当今学者吕世宏先生、招贤村在太原电力学校工作的郭述鲁先生、汾州文化研究论坛群主冯恩启先生、毋克慧先生、王守让先生等。

感谢文章中引用了图片的网络上的原创作者。

谢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