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要一点东西,奢侈要许多东西,贪欲却要一切东西(贫穷要一点东西)

贫穷要一点东西,奢侈要许多东西,贪欲却要一切东西

听说,一人在青藏高原遇一拾牛粪卖钱的牧民,下午的太阳还在高照,就歇了,问缘由,一天所拾牛粪得来的钱足够一天开销,剩下的时间就用来享受了。

人们常说,人心不足如蛇吞象。

相比之下,牧民真是太可爱、太可贵了。贫穷要一点东西,奢侈要许多东西,贪欲却要一切东西

有贪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知道是贪欲害了他。

佛祖在菩提树下问一人:“在世俗的眼中,你有钱、有势、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妻子,你为什么还不快乐呢?”此人答曰:“正因为如此,我才不知道该如何取舍。”佛祖笑笑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某日,一游客就要因口渴而死,佛祖怜悯,置一湖于此人面前,但此人滴水未进。佛祖好生奇怪,问之原因。答曰:湖水甚多,而我的肚子又这么小,既然一口气不能将它喝完,那么不如一口都不喝。”讲到这里,佛祖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那个不开心的人说:“你记住,你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好好把握住其中的一样就足够了。弱水有三千,只需取一瓢饮。”

贫穷要一点东西,奢侈要许多东西,贪欲却要一切东西

在爱情上,贪欲会使人滥情。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宝玉用此典来回答黛玉的发问,意思是说宝钗的好与不好皆与我无关,世上美女虽多,而我心中只有你一个人。黛玉深知宝玉平时禀性,怀疑他能否实践自己的诺言,于是继续发问:“瓢之漂水,奈何?”;“水止珠沉,奈何?”宝玉坚定地答曰:“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其意是说,我爱你之心就似飞絮和着沾泥垒成燕窝一样,不会再随风飘忽。

贫穷要一点东西,奢侈要许多东西,贪欲却要一切东西

伽蓝尊者关羽自从皈依佛教之后,就恪尽职守地惩奸罚恶,护持忠良,做佛教的护法长城。有一天,他忽然心血来潮,觉得好久不曾到娑婆世间来行化,不知道阎浮提的众生根性有没有进步一点?他决定到人间来明察暗访一番。

伽蓝尊者驾着云朵一路向人间奔来,来到一处山庄,低头一瞧,只见层层的白云之下,阡陌相连,黍稻飘香,他降下云头,停在一处丘冈上。他摇身变成一个修道人,信步向村庄小径行去。村庄里男耕女织,鸡鸣犬吠,几个垂髻稚童在晒谷的广场上嬉戏奔跑,好一幅祥和富足的农家乐景象。

他东觑西瞧,正要移步离开,突然看到路旁一个童子踽踽独行,泫然欲泣,好像有无限的委屈。伽蓝尊者侧隐之心油然而生,上前合十道:“这位小施主请留步,老衲有事想请教你。”

童子抬眼一瞧,是个化缘的道人,眼眶一红,眼泪籁籁而下说:“师父!如果你要向我化缘,对不起,我自身已如泥菩萨过江,请你到别处去吧!”

“小施主!你误会了,我是看你愁眉不展的样子,想要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把难处告诉我吗?”

童子听了,原来是一位慈悲的师父,破涕为笑说:“我上有一位寡母,茹苦含辛把我抚养长大,她因此积劳成疾生了重病,我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伯叔舅姨,家里又无恒量寸金可以为母亲治病,所以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伽蓝尊者一听,感动极了,想不到娑婆世界的顽劣众生,已经有如此大的进步,连这么稚幼的童子都懂得人伦大孝。心中一喜,神通变化,对着路边的一块石头随手一指,霎时变成一块黄澄澄的金子,送给童子说:“你把这块黄金带回去,好好医治你母亲的沉疴旧病。”

哪里晓得童子竟然无动于衷,频频摇手说:“我不能接受你的金块。”

伽蓝尊者听了,更加的心花怒放,颔首称赞,太美妙了!这世间的人性竟然变得如此的淳厚,稚子幼童见财也不起觊觎之想,实在太难能可贵了!于是笑容可掬地对童子说:“你小小年纪就能够见财不起贪心,值得嘉许。但是你如果不接受我金块的馈赠,又如何医治你母亲的病呢?我劝你还是把黄金接受下来吧!”

童子眨眨乌溜溜的大眼,慧黠地说:“我不要你手中那块黄金,因为它终有用完的一天;我要你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头,有了它,我就随时有黄金可以花用了。”

伽蓝尊者听了,失望极了,原来人性的贪婪之欲,愈来愈令人惊惧担忧,怅然地收回金块,飘然离去。

贫穷要一点东西,奢侈要许多东西,贪欲却要一切东西

贪婪,是我们最大的烦恼与障碍,有了钱,还要更有钱;有了房子,还要更多的土地;有了名利,还要更大的权势;有了权位名气,还要更长久的寿命来占有它……人的欲壑难填,世间的争夺迫害于是层出不穷。人应该珍惜当前所拥有的,而不要放纵自己的贪欲,做过度的非分之想,好比譬喻中的童子,不但得不到你汲汲所要的,更失去了你本来可以得到的一切。

贫穷要一点东西,奢侈要许多东西,贪欲却要一切东西。

贫穷要一点东西,奢侈要许多东西,贪欲却要一切东西

纵有千间房屋,夜间无外一床安宿,纵有万亩良田,一日终究只需三餐。

幸福是一种心的富足,不以物质的多寡来衡量,它是付出、分享和爱的感受。

恰到好处,是一种哲学和艺术的结晶体。它代表的豁达和淡然,是幸福门前的长廊。轻轻走过它,你就可以拍打幸福的门环。

佛家有一句话,叫\"无挂碍物者无恐怖\",不妨借用来,少需要物者少烦恼。因为必需少,所以受限轻。人就获得了更快的行走,更高的飞翔。——毕淑敏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