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书的结构是怎样的?

谢谢相邀!(君子道杨善君)

《易经》全书的结构是怎样的?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易经》及《易经》的演化过程。

《易经》是什么?《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事万象变化一部经经典,也可以说是一部辩证法哲学书。是一部中民族自人类以来,生活常识的工具书。

《易经》是一套体系的总称。由《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经组成的易学体系。当前,只有《周易》一经是比较完整的,其它两经只有只言片语留存,或有小部分师传口授之技传世。

《易经》用朴素深刻语言,阐述自然界的法则,和人文思考的辩证关系,要求天、地、人相合谐,共依存。即常说的“天人合一”。

《易经》被誉万经之首,号称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它内容含盖无所不包,无所又容。内容涉及哲学、自然、天文、地理、政治、生活、预卜、生命、文学、艺术、科学、宏观领域、微观领域等。可以说《易经》无处不在。

《易经》的演化,到今天为止,已经没人说的清楚,不管是易学专家还是易学界,都难给《易经》的演化及时间上划一个圆满符号。

在世上或方上流传较多的就是《河图》《洛书》的传说。伏羲研究《河图》演化出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在那时只有图案而没有文字记载。之后,在大禹治水之时,洛阳西洛河中浮出了一只神龟,其背负着《洛书》,大禹根据《洛书》依法治水,成功后,便把华夏之区域划成九州,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但真正形成天下为九州格局,应在汉代。

又到商周时代,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期,对天地有所悟,创立了后天八卦,现称文王八卦,文王又将八卦重叠,衍出六十四卦,并为六十四卦写了卦辞。

再后来文王的儿子周公,为每个卦的六个爻分别写出了爻辞。到那时,只有图案的八卦,配上了有文字符号。

有了文字的说明,《易经》文化的传播更加容易和快速。故《易经》也称为《周易》。

再到春秋末期,圣人孔子写了十篇研究易经的文章,称之为为《易传》或《十翼》。

至于《易经》的结构是非常明确的。《易经》的构架由包括经和传或上经和下经两个部分组成。经讲的是《易经》的本文,是周文王和周公,重新排定卦序并编订了卦辞、爻辞之而流行的《周易》。一共64卦,384爻。《易经》又分为上经和下经两个部分。

《易经》上经指的是前30卦。也就是从乾坤两卦开始,到坎离两卦结束,共30个卦。其主要特点是偏重于自然之道。以讲解自然法则为主的卦理。

《易经》下经指的是后34卦。也就是从咸恒两卦开始,到既济和未济两卦结束。一共34个卦。

而下经的特点,是偏重于人文社会活动,也就是主讲人道的卦理。

本人认为,《易经》的组成结构,应该还不止于此,它的许多奥妙和意理还需考证和挖掘。让易学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不妥可忽略)谢谢!

#####

第一,《易经》又称《周易》,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学者对于《易经》一书的命名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易经》是指《三易》,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周礼·春官》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而《连山易》《归藏易》在汉初已亡佚,今已无据可考,难知其详,因而,《连山》与《归藏》成为古文化中的千古之谜,只剩下了《周易》。

另一种说法认为《易经》就是指《周易》,而并非指《三易》,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

关于《三易》,历来说法也不一样,比如:

一说是指伏羲连山易、神农归藏易、黄帝乾坤易。这种说法认为伏羲时代的易学就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之意。主要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皆以大地为根基,万物皆生于大地,最终又归藏于大地。

另一说指神农连山易、黄帝归藏易、周代周易。这种说法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周代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流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互动,以及天人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说指夏朝连山易、商朝归藏易、周代周易。东汉的大儒郑玄《易赞》和《易论》皆称:“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

其实,最大的可能是:伏羲时代创造了《连山》,神农时代在继承了《连山》的同时,又创造了《归藏》,黄帝时代将之继承之后,有创造了《乾坤》,而后来《周易》便是源于此。而夏、商、周三代依次对《连山》《归藏》《周易》进行继承和发挥,所以历史上有了各种“三易”之说。到了周代,“三易”并存,并记载于典籍,于是,有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并且按照“三易”分别设立了负责占卜的官员。其中《归藏易》又称《坤乾》或《坤乾易》。

“经”的部分,一般称为《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其中,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分别包括卦象、卦名,以及解说卦象、爻象的文辞。“传”的部分一般称为《易传》,乃是以“经”为依据而作出阐述和借题发挥的言论,其理论性、哲理性和系统性皆比较强。

《传》是为了对《经》进行阐述的,而《经》经过《传》的阐述,其含义得到显示,二者是密不可分,《传》以《经》为依据,而《经》借《传》显示更其意义。

从《周易》形成的历史来看,是先有“筮”后有“卦”,没有“筮”也就没有“卦”,换言之,二者有着等同的意义。“筮”是指古代用蓍草占卜,实际上是以术数方式来作占算;“卦”是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

第三,《周易》卦的构成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而这六个符号分成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而构成。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古人编了一个顺口溜能让人很方便的记住这八卦,这顺口溜是: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符号是两两相叠的,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古人对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进行了区分,前者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如此一来,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便可以得一别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叠而成的。从卦画来看,一个别卦由两经卦组成:居下部分称为“内卦”或“下体”,另一部分称“外卦”或“上体”。

由于八卦相重叠成为六十四卦,所以,常常用八卦卦象称呼六十四别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即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为了让人方便记住六十四卦卦象,以两个经卦卦象称呼一别卦。比如“天地否”,即由天地组成的卦画称为“否卦”;“天山遁”,即由天山组成的卦画可称为“遁卦”。

乾,符号是≡≡(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周易》卦爻辞的断语常是短而富有深意的,比如:

吉指善,福祥;利指顺利,适合;吝指很艰难;厉,指危险;悔,指悔恨,穷困;咎,指灾患;凶,指祸殃,大灾难,等等。

#####


巜易经》原指三易,即夏之《连山》、商之《归藏》及周代的《周易》,此三部经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久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书。

现流传下的即我们所能看到的《周易》版本都是被孔子删述过的内容,中国过去曾有副对联称颂孔子:“删述六经,垂宪万世”。所以说若想弄清原本《周易》的结构,必须搞清或说恢复《周易》的原貌,首先要弄懂原先未被孔子删述过的《周易》到底是什么样子(内容)?

仅以现在能看到的《周易》版而言,以原理而论其结构则是象数理,即以象演数,以数推理,以理寻象。

如篇幅章节而论其结构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一、《经》又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计三十卦,下经计三十四卦,共计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坤震巽坎离坎艮兑八个纯卦重叠演变组合而成。每一卦又有卦名、卦画、卦辞、爻辞组成。

爻的名称称作爻题,爻题组成了爻辞,共64x6=384爻题,对应也自然有384爻辞。

爻辞即是说明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和判断吉凶的文辞,如《天风姤》卦中“包有鱼,无咎,不利宾”即是该卦九二爻之爻辞。

爻题就是说明爻在每卦中的位置和阴阳属性的。如坎卦中的〈初六〉、〈九二〉等都是爻题,其中的初、二表示爻的位置是由下而上数的第爻和第二爻。

每个卦画都有六个爻,爻又分阳爻和阴爻。阳性爻称作“九”用“一”表示,阴性爻称作“六”,用“--”表示。自下往上排成六行,依次叫作初六(初九)、六二(九二)、六三(九三)、六四(九四)、六五(九五)、上六(上九)爻。

二、《周易》之《传》的部分共七种十篇(也称十翼),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杂卦》和《序卦》。

#####

看了大家的回答,“参易阁”的回答已经很规范的了,本人不揣浅陋想再补充一下,我想说《易经》的结构仅说是经加传的结构是不全面的。目前的《易经》出之于宋儒朱熹的《周易本义》,根据《周易本义》和对易经占筮过程的理解,《周易》的结构当还有其它几个组成部分,简述如下。

一、河图和洛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也就是说八卦以河图和洛书为依据的。

如上图,清人江永在其所著《河洛精蕴》中列出圣人则河图洛书图。测吉凶看易象,推衍则要用数,而河图洛书赋予了八卦数的内涵,它们是八卦数理之源,所以,《周易本义》将河图洛书置于卷首。

二、八卦横图、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

上图就是八卦横图,首载于朱熹的《周易本义》,下图是用阴阳符号表示的。这横图告诉大家这八卦从太极、二仪、四象一层一层叠加而来,这种叠加就是阴阳合和,有着简单而严密的逻辑性。从右至左对横图中的八卦进行排序,就出现先天八卦序数,这是邵子易数常用的,他的梅花易数时间起卦时就用这先天序数。

这是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说的就是先天八卦的空间排列;“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说的是就是后天八卦的空间排列。事物的运动是指在一定时空里的运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图显示了卦象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以及事物运动的规律。

三、筮占。筮占就是用蓍草起卦,取蓍草五十根,大衍之数也,取一立为太极。用余四十九数,二分之以象二仪,挂一以象三才,揲之为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三变出一爻,六爻成一卦。我说的简单,占起来费事,起卦是易经占筮的基础,只有掌握起卦方法,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易经经文结构的固定程式。

四、易经的经和传。这一点大家都回答过了,不再赘述。

#####

古人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在这宛如浩海的巨著中,其中有一本可以称之为群书之首,那就是《易经》。

《易经》在我们现代文化中已经淡化很多了,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易经一直是文化人的必读之书,可见其书之伟大,古人在书中给我们留下的奥秘,今人不断再解读,希望从中能够得到千年古人的智慧。

我们来看《易经》中的《乾》卦。《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每一个爻都有相应的爻辞来解释这个爻的含义,每一个爻都包含着复杂的哲理,从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哲学思维是非常缜密的。

《易经》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详细的讲解了每一卦每一爻的作用,整个书的结构以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这个过程去叙述了每一个阶段发生的各种事,具体论述每一爻的吉凶原由。

书中每一卦都是由八卦相重组成的,八卦中每一卦都是由三爻组成,三爻相叠组成了六爻,就是六十四卦,书中的理论称之为易理为书之精华。叙述了天道的运行规律,从天地之始的角度开始论述,并且充分观察天地宇宙的动向以证明其易理。

《易经》同样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比现代的哲学早近几千年,书中理论可以解释通古今各种问题,比现代哲学要深奥的多,现代哲学只能指导理论性的工作问题,对于天地宇宙人就很难透彻的分析了。

#####

《易经》又名《易》、《周易》,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包括两个部分:经和传。

经又分为上经和下经两个部分。上经三十卦,起于乾坤卦,终于坎离卦。乾坤为阴阳之本始,万物之祖宗;坎离为日月之道,终始万物。下经三十四卦,起于咸恒卦,讲述男女之事,夫妇之道,奉承祖先,天地之主。终于既济未济卦,申述戒慎而成王道。

上经以否泰为枢纽。明否泰剥复,皆天地自然之法象,循环之原理,君子所宜居而安也,静之象也。

下经以损益为枢纽,明吉凶失得,进退变化,全在人为,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动之象也。

#####

《易经》全书在结构上分“经”和“传”两部分内容。“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有三十卦,下经有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

看了上边的几个回答,基本上都没有把结构说清楚,我来说几句吧!

周易全书应该有这样几个体系。

一是周易的缘起,也就是这本书产生的过程,系辞传和论语里都有明确的介绍,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就是伏羲推演先天八卦是参考了河图的,文王在羑里推演后天八卦借鉴了洛书。先天八卦代表五行万物的生成,后天八卦代表五行和万物的运化。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是第一个大的体系。

二是十二消息卦,也称十二辟卦。这个体系是对大自然,对宇宙信息的模拟,代表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全阴的坤卦到一阳复出的复卦,二阳来临的临卦,三阳开泰的泰卦,以及大壮,夬卦直到六爻全阳的乾卦,然后再从乾卦,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直到六爻全阴的坤卦,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完整的必然的过程。

三是六十四卦的排序。也分为几个大的体系,一是按照先天八卦的生成序列继续排下去,有一个完整的生成序。还有就是根据各卦之间非覆即变的规律,两两对立排列,可以参考系辞传里序卦和杂卦的说法。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十二消息卦,其余五十二卦都是直接或者间接从十二消息卦变来的,它们代表了事物发展的偶然性规律,但偶然性多了,聚合到一起,就是必然性。

需要说明的是,周易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对立统一,螺旋式上升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在周易里都有明确的阐释,只是和现在的提法不一样而已。

#####

若真想了解,推荐南怀瑾先生的易经系传别讲与曾仕强先生的易经的奥秘

#####

它的基本结构就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