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脑后有反骨”的魏延,在三国时期到底是怎样的一位人物?(脑后有反骨是什么意思)

魏延在蜀营中非刘氏嫡糸,属杂牌军,他不能象关、张、赵云、孔明等受到刘备的信任。他是从刘表到韩玄到刘备,三易其主,最后长从刘备。有不从一而终的历史前科,且他能力又很强,刘氏集团必定对他时常提防,恐其反复,故内定其脑后有反骨,谨慎使用的策略。对他只是使用他的能力,不让他进入核心机构。至于魏延其人,余以为其反荆州,反长沙皆出于正义,投刘备全出于真诚,是忠义之士。

#####

一个被污蔑的人。

子贡曰:“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说君子不应住在下流,所有脏水都泼到他身上。

魏延就是一个不幸居在下流的君子。

在《三国演义》里他被说成一个脑后长着反骨人,诸葛亮料定他必反,处处牵制他,临死前还算计了他。这就是鲁迅所说的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为了彰显诸葛亮的精明,不惜贬低他人。

实际上的魏延是个军功赫赫的人。

刘备入川的时候,魏延以自己的武装追随,屡立战功,刘备在四川站稳脚跟的时候,要派一个人去镇守汉川,所有人都以为是张飞,刘备却提拔了魏延。

这说明魏延的功劳和能力在张飞之上。

刘备问魏延你有什么感想,魏延说如果曹操举兵前来,我一定为大王挡住,若小股部队前来,我一定为您歼灭他们。

后来刘备称帝的时候,魏延已经是镇北将军,后来又封为都亭侯。

诸葛亮对他也十分信任,任命他为丞相府司马、凉州刺史。

后来诸葛亮北伐,魏延就请命带兵从子午谷出奇兵去打洛阳,效法当年韩信的奇谋。但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同意如此做。魏延对此颇有怨言。

后来诸葛亮北伐途中病重。临终之际,诸葛亮安排魏延断后,并说如果魏延不听命,就随他去吧。后来诸葛亮死后,杨仪就去找魏延商量后退,魏延说丞相虽然死了,但是有我呢,怎么能因为他一个人的死亡,断送了北伐大业。

杨仪团结了费祎等人,带着兵后退,魏延就生气了,带着兵赶在杨仪前面,毁坏道路,焚烧吊桥和阁道,就为阻止大兵后退。

魏延和杨仪都给后主上书说对方谋反,结果杨仪朋友多,大家都说魏延谋反(实际上魏延不听军令,的确不对),结果后来就被马岱杀了,魏延死后杨仪把他的头扔在地上,踩了几脚说:“庸奴!复能作恶不?”

看魏延的传记,可以总结:

一、这是一个有性格有能力的军事将领。

二正因为他有性格,跟主帅谋略不合,都敢口出怨言,这个人平常的性格可见一斑。三、他大概一直以为诸葛亮死后能领兵的就是自己了,奈何,诸葛亮谨慎,要兵士后退,和他的计划不符,于是他就举兵而战。

四、他绝对不是谋反,首先他没有谋反的士兵,再则如果要叛国,他应该往魏国方向跑才对,为啥往蜀国跑。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

在三国时期,魏延是蜀汉优秀的将领。

在现代,魏延被过分地拔高了,原因是有些人为了贬低诸葛亮,以显示自己的智慧和观点新颖。



关于正史上记载魏延的军伍事迹,有以下几处:

一、【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二、【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

三、【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四、【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五、【建兴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六、【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主要可以考证的魏延参战记录是两处:

①【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

②【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

还提出过子午谷奇谋,但未被采纳。

这些战绩说明魏延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立过不少战功。但他驻守汉中期间,并没有历史记载其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战斗。他的这些战绩不足以证明他能够做一个合格的统帅。



《三国志·魏延传》比较生动地描述了他的性格: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这就是说,魏延这个人对部下将士比较好,但与同僚们关系不怎么样,比较高傲,别人都让着他,但杨仪不尿他那一套,两人早就结下了梁子。

【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这段话是认为魏延的言谈举止早就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了祸根,是咎由自取。



看他被杀的前因后果:

一、【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

说明几点:

①诸葛亮临终前已经把魏延排除在军队领导圈子以外了。同时,预测到魏延会不遵号令,并策划了相应的对策,“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②魏延果然不遵号令,还要夺取兵权。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认为诸葛亮死后,自己就能当老大了。

“吾自当率诸军击贼”要夺取兵权。

“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真正的意图很明显了。

③“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还强制费祎写下联名通告。

④“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政治思维幼稚,被费祎脱身。



二、【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

没有达到目的,魏延发怒了,提前南归(拒绝服从命令),“所过烧绝阁道”,这是阻止大军退路。“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所有的重臣都对魏延的所作所为表示质疑。



三、【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遣兵逆击仪等”这还不是反叛?要自相残杀了!

“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连魏延的部下都认为,魏延这事办得不地道,没有人愿意跟着他干,纷纷逃散。



三、【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没人愿意跟着,成孤家寡人了。

“奔汉中”,这是准备要投敌了,没有什么可说的。

四、【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这是对魏延在整个事件中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总结:诸葛亮死后,他认为自己必然会取代诸葛亮的位置总领全军,但后来发现情况不是这样,非常愤怒,他认为杨仪总领退兵事宜,将来就肯定要统帅全军,嫉恨之下,带兵回追要杀掉杨仪。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想要背叛蜀汉,而实际上,就是为了争权。



分析:

①魏延军事才能优秀,立有很多战功。

②魏延性格矜傲,与他人关系不好。

③魏延政治思想十分幼稚。

④魏延易冲动,缺乏大局观,为一己之私,什么事都敢干出来。

结论:魏延根本就不适合做全军的统帅。



讨论历史,要有凭有据,拿出资料来说话,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奇谈怪论。想贬低诸葛亮,先看看自己那点脑髓,放到三国,能不能混到片头曲结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