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侍郎是一个什么职位?

早在周朝,六部的制度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就是这六个部门的长官。

到了隋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度正式形成。三省,便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兵部的长官,称为兵部尚书,隋唐时期为正三品,明则为正二品,清为从一品;副长官,则是兵部侍郎,隋唐时期为正四品,明时期则为从二品,清朝为正二品。

兵部,作为六部之一,是和军事相关的一个机构。但实际上,兵部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多大的军事权的,负责的大多数都是行政类和后勤类的工作,比如说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相对来说,历朝历代中,明朝的兵部权力最大,清朝的兵部职权最弱。

兵部,如果类比到现在,就相当于国防部,兵部尚书则相当于国防部长,属于正部级官员;兵部侍郎则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属于副部级官员。

在清朝时期,侍郎属于正二品的大员,和侍郎属于同品级的官员还有: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副都统,总兵。

在这里又要注意,清朝时期的总督,往往会加授兵部尚书衔,品级会达到从一品,总督一省或多省的军政大权,属于封疆大吏级别。

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基本上属于没有实权的,属于荣誉性质。

总兵则是绿营兵的将领,位在提督之下,要受到总督和巡抚的节制。

#####

兵部侍郎,从字面意思说,很容易被误解,以为在这个职位上为官,是应该穿着甲胄的将军,其实不然。

中国古时的官僚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武轻文重”。

百战沙场的将士们,他们的最高指挥官,往往只是通过科举而出仕的书生,对于行军打仗的了解,只是从兵法书籍上得到的文字经验,但书生治军,又岂能尽职。

那么兵部侍郎是一个什么职位?

兵部从根本上来说,就只是一个文职机构,它是皇帝的传音筒,对于具体的行军布阵,并不能直接掌调。在《职官志》中,兵部的职能描述,主要是负责基础武官的选用,也就是征兵,以及管理军籍,传达军令。

倘若你有机会回到古代做一个兵部侍郎,那明朝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因为在之前的朝代,兵部就如同一个大家族中的小媳妇,地位低,说话不管事,没人给正眼瞧。

比如在隋朝,兵部侍郎只不过是个四品官,离皇帝之间,不但隔着本部的上级领导,还有更高一级的领导机构——尚书省,除了上朝之外,其余时间想一睹龙颜都非常困难。

宋朝虽然废除了尚书省,但兵部侍郎也没有迎来大翻身,反而更加的地位卑微,因为全国的军事,不论大小,都由枢密院掌管,兵部彻底沦为了边缘衙门,成了喝茶聊天养老的好去处,兵部侍郎一职完全成了一个挂名的虚职,朝廷甚至一度省去了兵部官员俸禄的朝廷开支,直到元朝时,虽然依旧承继了枢密院的制度,但兵部还能参与一些日常的事务管理,不过也只是聊胜于无的琐事罢了。

只有在明朝,兵部侍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翻身仗,多年受气的小媳妇,也成了能管事的老婆婆了。

先从品级上来说,兵部侍郎从四品官职一跃而成了二品大员,不但如此,朱元璋抛弃了宋元的三省制度,又把宰相一职丢进了历史的垃圾桶,六部和皇帝之间,直接变成了面对面的关系,兵部侍郎也不再是简单的陪衬,而是直接能参与具体的军政,职位也分为左侍郎和右侍郎。

明朝虽然提升了兵部的地位,还是保留了兵部的文职性质,兵部侍郎的晋升阶梯,依旧是从科举一路而来。另外,朱元璋在军权设计上,更高明的用兵权的分化,来防止出现宋朝顾忌的军权旁落的问题。

具体来说,兵部作为全国最高的军政机构,它还统辖了一个部门——五军都督府。

兵部的三位堂官,一个尚书,两个左右侍郎,他们只有调兵权,但是平常的统兵权,却是在五军都督府的手中,也就是说,兵权被一分为二,全部听命于皇帝,成为皇权的左右手。

兵部侍郎在战争时期,手中会有代表皇帝本人的“信宝”,通过这个东西,可以以皇帝的名义,向下属的五军都督府下达调兵的命令,比起宋元时的养老职位,兵部侍郎可谓在明朝时过足了一把官瘾。

明朝之后,最开始的清朝皇帝没有在制度上做什么开创,因此兵部侍郎也一样是个实权的官职,只是在左右侍郎上,清朝只让满人做左侍郎,汉人只能做右侍郎,虽然左侍郎是正职,但这并不是代表谁领导谁,因为左右侍郎在清朝只是名义上的正副,没有层级上的区别。

唯一的差异,就是在上朝的时候,左侍郎比右侍郎先一步迈进大殿而已。

兵部侍郎最后并没有延续下去他的辉煌,在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军政系统做了一次大的改革,设计了军机处,兵部一夜之间,就好像被打回到宋元时期,又成为了一个陪衬衙门,兵部侍郎也更多的成为了一个荣誉表彰,哪个大臣年老退休了,皇帝就给他加个兵部侍郎的头衔,让他可以多领一点退休金,死后的墓碑上,多一个头衔罢。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

在清朝,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巡抚大人(类似于现在的省书记),从二品官衔,兵部侍郎是正二品官衔,所以,兵部侍郎比巡抚职位高。(清朝巡抚)


兵部侍郎属于尚书省的兵部,尚书省是三省之一。尚书省就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而尚书省里的兵部,就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兵部侍郎是兵部的二把手,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副部长。在明朝,侍郎官阶从二品,到了清朝,侍郎是正二品。


兵部尚书,是六部尚书之一,职务是统管整个国家的军事事务,官衔很高,在明朝时期,这个是正二品,到了清朝官阶,上了一档次,是从一品。

兵部尚书是兵部的老大,属下包括:2位侍郎,4位兵部主事,2位职方主事,2位驾部主事,2位库部主事,俗称“兵职驾库”。(尚书省架构图)


兵部侍郎,并不是服侍兵部尚书的!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听到兵部侍郎这个名字,就以为是专门服侍兵部尚书的,其实不然!

兵部侍郎,并不是兵部尚书的副手,侍郎的职务不是侍奉尚书大人的,而是和尚书一样,直接效命与皇帝的。

在明清两代,兵部官员内部也会有一个值班表,如果哪天轮到尚书值班,但是尚书大人没有上班的话,那就轮到侍郎全权代表尚书,可以行使和尚书一样的权利。


兵部侍郎的职责是什么?权利到底有多大?

尚书和侍郎,在汉代刚设立的时候,职务较低,但是可以直接侍奉皇帝。等到了明朝,六部尚书的权利那是非常大,兵部权利位于吏部之后,兵部尚书以及兵部侍郎的职责是主管国家的兵调,器械,武官任职等等,只要是和用兵有关的大小事务,皇帝必须是先下旨到兵部,然后传达到下面基层。反过来也是一样,基层要上报用兵事宜,也必须经过兵部。(调兵)


到了清朝,兵部的权利比明朝时期小很多。兵部尚书和侍郎不能直接给下面下命令。但是兵部侍郎也可以直接上呈皇帝,不用向尚书汇报,也就是说,有关兵部的事情,作为二把手的兵部侍郎,不用服从于尚书,兵部尚书大人管不着兵部侍郎,他们互不相干,只是均摊了兵部事务。


清朝的六部,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就是清政府在六部里面,分别要设立满、汉两个职位,兵部设立1个满族尚书,1个汉族尚书,2个满族侍郎,2个汉族侍郎。侍郎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呈事务。

所以,在清朝,兵部分为满汉两族,官员层次比较复杂,估计职位竞争也大。


文、图:搞史人

欢迎阅读,关注。

#####

兵部侍郎是兵部的副职,职位仅次于兵部尚书,其权力最高时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

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在尚书省下设立兵部、刑部、户部、吏部、礼部和工部等六部,分掌全国的军政、司法刑事、财政、组织人事、外交科举和工程建设。

各部的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所以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副职。不过隋唐时期的兵部权力并不大,他只是尚书省(国务院)的下设机构,兵部侍郎是正四品官员。

宋朝时期三省合一,设立枢密院执掌全国军事。虽然宋朝还保留兵部以及兵部尚书、侍郎的官职,但仅仅是虚职,并没有实际权力。

元朝沿袭宋朝制度,全国军务由枢密院管理,兵部侍郎仅仅协助兵部尚书负责一些日常事务的规划。

明朝时期废除三省宰相,六部直属于皇帝。兵部得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高军事机构,掌管全国的军政事务。明朝时期设兵部侍郎左右各一名,品级为从二品,其中兵部左侍郎的职权要高于右侍郎。

清承明制,兵部直属于皇帝。但清朝为满汉相别,所有职务都是满汉各一人,满人为正,汉人为副,兵部也不例外。不过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成为全国最高军政机关,凌驾于六部之上,入职的军机大臣是实际的决策者,而兵部的权力实际上被架空了。

#####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设置六部,六部具体包括吏部、户部、兵部、礼部、刑部和工部,其地位和职能相当于今天的国家部委。

六部之设始于隋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明代以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各部首长称为尚书,下设左右侍郎各一,作为尚书的副手,六部尚书和侍郎都是各部的堂官,就是今天的领导班子成员。在明代,六部尚书一般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清代尚书为从一品,侍郎为正二品,各部尚书一般由内阁大学士兼任。

兵部是六部之一,也是六部当中比较重要的部门。明代比较重要,掌管全国军队的调动、武官的选授等等。清代兵部工作比较单纯,只是掌管全国绿营兵的军籍、武官的选拨任命等具体事务,类似于今天的兵役机关;为了让各省长官节制绿营兵,清代的巡抚一般都挂兵部侍郎衔;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改革官制,兵部改称陆军部。

最后回到问题本身,兵部侍郎究竟是个什么职位呢?

由上面内容可知,侍郎是中央机关的高级官员,而兵部又是全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所以说兵部侍郎是负责全国军事的副首长,与现代国家的国防部副部长基本差不多。



#####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设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兵部就是六部之一,在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形成,唐朝得到完善六部被划到尚书省,到了明代,六部直接归皇帝管。侍郎这个官职是尚书的属官,也就是副职,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副部长这样一个职位。

兵部如果和今天的部门画个等号,就等同于今天的国防部一样,尚书是部长,侍郎是副部长,兵部这个部门,和名字一样,主要负责和军事相关的事情,如武将的任免,战备物资的管理,传达军令等作用。当然必须要说兵部是个很重要的部门,所以最开始在兵部外还设有和军事相关的驾部、车部、库部的部门,通常这些部门主管的官员就为侍郎。到了隋唐时期全合为兵部。兵部一直到了1906年才被撤出,改设陆军部。

兵部官职设置,侍郎的官职品级其实在每个朝代均不是固定的,在隋朝侍郎设有一人,正四品,当时尚书常由宰相兼任,到唐朝时侍郎增设一人,到北宋时侍郎升至从三品,明初设左右侍郎,正三品,到了清朝顺治年间,除左右侍郎又增加了满汉各一位侍郎,均为正三品。

所以由此可见,兵部的地位在历史上逐渐增加,尤其在明清兵部尚书,侍郎也逐渐开始步入了朝廷大员的行列,处于副部到正部级之间。

#####

国防永远是一个国家对外的头等大事。国防完备制度健全,拥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国防队伍对国家是必要的。

而执掌兵权的部门,也就成了国家怒而挥拳时的不可或缺的臂膀。纵观华夏历史,军事权力的首脑机构名称变化繁多。

秦汉时期,代天子执掌天下兵马大权的为“三公”中的太尉,到汉朝改为大司马。后来也有称大将军的,他们才是真正兵权的拥有者和指挥者。

隋唐时期正式设立“三省六部”,却在宋一代因领导者想制衡权臣,分裂权力,设立了“三衙”(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

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与枢密院。

到明一代,正式废中书省,朱元璋甚至连丞相这一官职都给踢出了权力机构。六部开始直接对天子负责,可谓是当时中央集权制度的巅峰。

六部分设最高领导人“尚书”以及副职“侍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定六部具体职掌,并于岁终进行考绩,分其优劣,以行黜陟。


六部官员相对稳定,不得轻易调动,凡有劳绩者,则在本部升用。
自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后,即升六部品秩:尚书为正二品(建文中曾一度提为正一品,永乐时复旧),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

也就是说,侍郎这一职是一部的副职分管正三品长官,而且是“堂上官”即能在衙署之大堂上处理重要公务的重要职务,即如今的国防部分管副部长。

兵部作为护国并指挥兵马大权的机构,其侍郎地位可谓是极高。

在正三品官职中,最有油水的莫过于吏部考功司侍郎(管理官员的绩效考核,大笔一挥就能决定一个官员的升贬)、工部营缮司侍郎(负责各种工程建设,贪污最为严重的官职)以及兵部的武库司侍郎。

兵部在明朝下设四个司:武选清吏司、职方司、武库司及车驾司。

武选清吏司负责掌考武官的品级、选授、升调、功赏之事,考查各地之险要,分别建置营汛。
管理少数民族聚居的土司武官承袭、封赠等事;职方司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

车驾司管理天下驿站驿马以及各地军队的军马,像“孙悟空”曾担任的“弼马温”一般。

武库司专司军械的更换,制造,贮藏,以及研发,还有粮草的供应。也就是国家战略装备的研发,军队粮草供给以及整个部队的武器配发!

清人笔记《戴斗夜谈》曾记载京师十可笑:

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


可见武库司的油水之足!武选清吏司侍郎其实也是一大肥差,但不及文官中的考功司,因为武官更看重军功。

一般来说,兵部尚书(如今的国防部部长)都是由兵部的左右侍郎提拔上去的。

而且侍郎这一职务有一大好处是尚书比不了的,即弘治朝之前侍郎可以进内阁,而尚书却不行。

在丞相废除后,巨大的工作量压得皇帝喘不过气来。终于在后来设置了内阁大学士这一职务,协同皇帝参政议政。

甚至在明一代有几位不爱上朝的皇帝,当时的政事几乎都是由内阁批阅再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审核盖章再发出政令。

嘉靖、万历两朝,皇帝不上朝,国家的权力可就是牢牢握在内阁手中啊!

#####

读历史,讲故事,我是害虫的微笑!

兵部侍郎,官名。

隋初,兵部头司兵部司长官。

初为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升从五品。

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名兵曹郎。兵部次官。隋炀帝大业三年始置,员一人,正四品。

唐增为二员,与尚书分掌武官铨选,勋阶考课之政,正四品下。时尚书常有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部务实由侍郎主持。

唐高宗,武则天,玄宗时,增随本部改名司戎少常伯,夏官侍郎,武部侍郎,寻各复旧。

中唐以后,职权日轻。五代因之。

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表示品级俸禄,不预部务。

宋神宗元丰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置一员,从三品。

南宋与尚书不并置,员一至二人。

辽朝为南面朝官。

金朝置一员。

元朝置一至二员,皆协理部务,正四品。

明初置一员,正四品。

洪武十三年分左右侍郎,正三品。

隆庆四年添注侍郎二人,寻罢。万历复置。又或增设一人,加协理京营戎政街,掌京营操练之事。

清朝顺治元年改左,右参政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凡四员。各省巡抚例加兵部侍郎衔。又设会同馆理馆所侍郎一员。

顺治十一年,置督捕满左侍郎,汉右侍郎各一员,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三品,康熙六年复旧,九年皆复为正三品。

雍正八年皆升正二品。

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兵部为陆军部,遂废。

这里着重说明一点。

兵部侍郎改为兵部左,右侍郎,是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才开始的。当时为正三品,为兵部副长官,协掌部务。

时明太祖罢中书省,六部直达皇帝,分掌政务,故其职权甚重。

到了清朝顺治元年,改兵部的左右参政为左右侍郎,满汉军员正二品,汉员正三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三品。

雍正八年正二品。

光绪三十二年各减一员,宣统三年(1911)废。

#####

兵部是六部之一,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那这六部都负责什么呢?

吏部,主要负责官员的选拔、升迁、考核。

户部,主要负责人口、土地、户籍、赋税等一切跟财政有关系的事情。

兵部,主要负责军队及军人有关的事情,包括打仗,军械,训练。

刑部,负责一切与律法有关的事情。

工部,负责与水利,木土建设有关的事情。

礼部,负责教育和与礼仪有关的一切事情。

六部的每一部的主官叫尚书,比如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在清代官制里面,官居从一品,及协办大学士,步军统领(九门提督),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八旗的都统,各省的提督,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那六部又是怎么来的呢?六部来自于三省六部制,而三省分别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六部其实是尚书省之下。

其中尚书省是具体的行政机构,所以尚书省下面有六部,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而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还有封驳之权(即将诏令退回中书省),如果通过了,那就发给尚书省去执行。

到了元与明初的时候,没有尚书省与门下省,而只有中书省,六部在中书省之下,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比如李善长和胡惟庸都做过中书省的左丞相,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就将中书省和丞相一并撤除,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就清代而言,兵部有兵部尚书一名,左右兵部侍郎各一名,显然兵部侍郎就是兵部尚书的副职,如果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的话,那么兵部侍郎就相当于国防副部长了。

兵部侍郎为从二品,而从二品的还有各省的巡抚、布政使,还有副将,可见兵部侍郎的职位还是很高的。

#####

明代的兵部是彻彻底底的文官,从主事到尚书,都是正经的文官。

一般外放的巡抚,兼兵部右侍郎,总督兼左侍郎或者尚书。

而武将的兼职,走的是卫所-五军都督府一系,进阶从小旗,百户,一路到指挥使,都指挥使。一般到了总兵官职,就可以兼五军都督府的佥事,右都督,左都督了。再往上,就奔着封伯封侯了。

而武将即使代替文官,总理多镇或者多路总兵,也称提督而不是总督。

明末那些出名的的,毛文龙满桂金国凤祖大寿吴三桂这帮人是武将。袁崇焕熊廷弼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这些,都是文官。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