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想知道醍醐灌顶中的“醍醐”是什么意思,有书君想先带大家给这两个字排排辈分。

01 醍醐中祖宗辈——醍

按最保守的估计,“醍”字的出现,约在公元前400年,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意为“第二等级清酒”,引申为好酒,且一直沿用至今。

《周礼·天官·酒正》篇记载了古时酿酒业,对酒澄清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的细节:“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

唐代白居易 《将归一绝》中“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的醍醐二字,就代指美酒。

02 醍醐中的祖父辈——醍醐一词的诞生

大概过了800年,在公元540年,醍醐一词出现。其代表的含义是发酵乳脂,最早出现在《魏书》的记载中,很可能是一个音译的外来词语。

有书君认为其含义的本质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的顶级奶酪。

03 醍醐中的父叔辈——醍醐佛性含义的确立

唐代高僧唐三藏,西去取经17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后奉旨译经19年,于公元664年圆寂。

译文中醍醐含有本质、精髓之意,是梵文mandad的译名,正式出现时间约为公元650年。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醍醐”一词不仅用来形象地说明所谓佛教信徒成佛的渐进修炼过程;还可以比喻佛教各派教义,在相互辩驳、诘难中,不断提升的经历,

04 醍醐中的孙子辈——醍醐灌顶的逐渐被人熟知

自唐以后,醍醐灌顶,即用酥酪上凝聚的油浇到人头上。佛教中意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到了现在,可以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有人用这个词来形容清凉舒适。

如《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还有,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

现在,有书君来总结一下,醍醐本身的含义有美酒、乳酪、精髓之意,而在醍醐灌顶中,更侧重于其佛教中引申开悟的含义。

你喜欢有书君这样的科普方式吗?如果喜欢,请记得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知道哦!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醍醐,1、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2、佛教用以比喻佛性。3、比喻美酒。《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醍,最精纯得奶酪,醐,从牛奶从提出最精华的部分。

醍醐灌顶是佛教用语,比喻智慧之门被打开,大彻大悟。一般是智慧的善知识为有缘的慧根独具的人开示。灌顶是一种宗教仪轨。跟普通的摸顶有区别。摸顶是法师对信众的一种祝福和加持,而灌顶是法师对弟子的一种开导和标记或者说是一种加印,一种认可。每提升到一个境界或者修习一门学问开始的仪式。是有后续的互动。

我们都知道孙悟空被敲三下,半夜三更得菩提道法。而六祖大师也是在五祖大师敲击三下,而夜半修习金刚经佛法并领衣钵。醍醐灌顶和当头棒喝。都是佛教的用语。都是佛学修习过程众的感受和方法。而现实生活更佛教生活又能有多少区别呢?人生不过是场修行,修行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修行者有的感受,俗人也会有感受;正如俗世的人有的感受,很多修行者也不能免俗。延伸到俗世,醍醐灌顶和茅塞顿开就可以好理解了。因为人的智慧中枢在大脑,大脑的开窍在百会,一股清凉透入大脑,瞬间能感悟真相,安宁、和谐、自在。就如同现在很多教派还有在百会穴上插花一个道理。

在形式还是在实质,是个不断追求的过程,谁人不希望形式和实质上的统一呢?那么现实与真相合二为一,不就是醍醐灌顶之境吗?

一家言,多有偏颇,万望海涵。

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转发,谢谢!

#####

“醍醐灌顶”这个成语,原本是佛教用语,后来就广泛地被人们用来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

那么醍醐是什么呢?

醍醐是从乳制品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解释了醍醐的来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也就是说醍醐是乳制品酥酪最精华的部分,非常珍贵。

唐朝的裴铏在《传奇·江叟》中提及了醍醐:“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

近代的苏曼殊在《遁迹记》中也说道:“是时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犹如醍醐。”

因为醍醐的特性,在佛教中它就被用来比喻佛性,如《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所言:“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

唐朝的杜甫在《大云寺赞公房》诗中提及的醍醐,指的正是这种佛性:“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清朝的金农《送性原上座还青浦》诗中也指此意:“梦醒槐根日未晡,愿闻妙法阐醍醐。”

因为醍醐的珍贵和美味,文人也会用它来比喻美酒。比如,唐朝的白居易《将归一绝》中有“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再如,明朝徐复祚《投梭记·救女》中“但愿杯行无数,开怀畅饮醍醐。”

“醍醐灌顶”作为灌输智慧、让人彻悟比喻,十分常见,比如《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中说:“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妙玉给他写了一个贺帖,自称“槛外人”,宝玉不知道回帖时怎么自称合适,岫烟提醒他自称“槛内人”即可,“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有时,“醍醐灌顶”也会用来比喻饮食的不一般,比如元朝的王祯《农书》中有:“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再比如《水浒传》里,宋江遇九天玄女时,受到美酒招待,“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

“醍醐灌顶”是一个意会词,它绝不是指用一桶“醍醐”从脑袋上直接浇下来,实际上在古代“醍醐”很难得,可不是一般人能“浇”得起的。那么“醍醐”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它就是从酥酪中精炼出来的奶油。

“醍醐灌顶”最常见的用法是佛教中用来比喻通过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大彻大悟,从而除却烦恼、身心清爽的感觉。那么佛教又是怎么跟“奶油”扯上关系的呢?这就要从“醍醐”二字讲起。

一、醍醐

“醍”本是一种速酿的薄酒。《说文新附·酉部》说:“醍,清酒也。”而这种酒又是微带黄色的丹赤色,故《玉篇·酉部》又说:“醍,酒红色。”“醐”与“餬”是同源字,指的是糊状的液体。因此“醍醐”二字,一字表颜色、一字表形状,连起来就是赤黄色的精炼奶油。醍醐质地细腻润滑,“在酥中,盛冬不凝,盛夏不融”。

不要以为“醍醐”就只是奶油,它在古代印度被视为牛乳中的美味极品,“佛书称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黄白作饼,甚甘肥,是也”。醍醐难得就难得在“精炼”上,它需要经过重重工序的提炼才能制作出来。《大般涅盘经·圣行品》说:“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稣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连佛经都忍不住称赞这人间美味。

醍醐不仅可以与面一起加工成“醍醐饼”,还可以做药引子或直接入药,醍醐最突出的药用效果便是清凉去燥热。对此,唐代诗人顾况有诗云“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于是根据醍醐的这些特性,后世又生发出许多引申义来。

二、喻佛性之精粹

最常见的便是佛教中常用醍醐来比喻佛性之精粹智慧。“释经,言闻正法,如食醍醐”。佛教中的醍醐灌顶便是将人食用醍醐后的清凉通感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豁然贯通。又如《维摩诘讲经文》称“闻名如露人心,共语似醍醐灌顶”也是此意。

三、喻精酿之美酒

由于醍醐精炼的特点,古人又将精酿之美酒也称作“醍醐”,此说多见于诗中。白居易曾写《将归一绝》:“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又有《早饮湖州酒·寄崔使君》“手中稀琥珀,舌上冷醍醐”。

四、喻人品之高洁

同样是借醍醐难得、精粹的特点,古人又用醍醐来代指高洁之士。《新唐书》中有称赞穆宁四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之言说道:“兄弟皆和粹,世以珍味目之,赞少俗,然有格,为酪;质为酥;员为醍醐;赏为乳腐。”

参考资料:《说“醍醐”》、《佛经中有关乳制品的词语考探》

作者:我方团队子繇

#####

醍醐灌顶,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说,就是指酥酪上凝聚的油,迎头浇下,让人通体清爽。醍醐灌顶的引申义,即比喻人受了某人或某种书籍知识的启示,如同灵魂瞬间开了窍,头脑陡然清醒,对事物或规律得到彻悟。

那么,“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呢?醍醐有三层含义,最表层的意思指酥酪上凝聚的油。酥酪就是奶酪,奶酪上的油,就是醍醐。

《本草纲目·兽一》在介绍“醍醐”时引用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的话说:“作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极甘美。”唐人所撰《新修本草》说:“醍醐,生酥中,此酥之精液也。好酥一石,有三四升醍醐,熟杵炼,贮器中,待凝,穿中至底,使津出得之。”

以牛(或羊)出奶,以奶出酪,以酪产生稣,以生稣产熟稣,以熟稣出醍醐,从这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看出,醍醐就是从乳品中精炼出的酥油,是乳品加工的最高境界,提炼的过程十分复杂。

醍醐的第二种意思,佛教将它比喻为佛性。佛教根据牛出奶、奶出酪、酪产生稣、生稣产熟稣、熟稣出醍醐的这种逐步升华的过程,而将人生相应地分成五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

以此衍生,《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故将人们修佛的过程也分成不同的层次,经曰:“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

佛教中,醍醐灌顶与涅槃都是佛性的升华,修炼的高境界。星云大师在《佛教修行者入涅槃之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一文中指出:

人生是苦,而涅槃却是绝对的快乐;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涅槃是人类思想最深究的探讨。涅槃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涅槃是快乐之境、幸福之地。涅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涅槃是常乐我净最美满的境界;

因此,涅槃如醍醐,涅槃就像醍醐灌顶,具有道德的美丽光彩,有戒行的芬芳香气,还有美味可口的滋味。

佛教之外,醍醐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比喻成绝好的美酒,主要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繁,如白居易《将归一绝》诗云:“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其意便是指美酒。

#####

“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答;成语典故: 醍醐灌顶,禅语。小故事大智慧。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成语出处: 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对于每个人一生平平淡淡的生活来说:生活中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是有些沟沟坎坎不顺的事情,在自己渴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能够让禅“醍醐灌顶”,使自己真正参与其中,悟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和行为准则。 禅讲究的是悟性,对于每个人来说,悟性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它也是有千差万别的。

所以要求每个人平时多读一些有关禅的故事书,这样对开悟是大有益处的。而人的郁闷多半是生活的最平常最普通的事情,而恰恰是这一部分,便人们总是缺乏一种完全理性的思维和认知辨析。

所以那些茅塞顿开的顿悟于人们便是清新脱俗大彻大悟,绝不是玄之又玄的神秘,禅就是醍醐灌顶的那种美妙。

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揽五分红霞采竹回家。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禅其实就是人们,在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它象空气一样弥漫在人们的周围,象涓涓细水一样流淌在人们的心田。

只是当人们用习惯的用成败论荣辱观来思考生活的时候,一切真谛被人们轻忽漠然的扬弃了。最开始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竟然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禅的最美妙之处在于经过人们的冥思苦想和沉静醒悟之后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呢,人们的思维便得到一种值的升华。在事业地位财富、婚姻、家庭、生老病死等等天灾人祸等等诸多问题面前都能泰然处置,禅是我们精神的最大财富。

知足常乐2018.4.26于上海

#####

醍醐灌顶中“醍醐”的意思:是佛教中指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的意思。常用以比喻听了高人的意见后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醍醐,本义有三层,一是指从酥酪中提制出的油。二是佛教用语,比喻佛性。三是用来比喻美酒。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对醍醐的解释:“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醍醐灌顶”最早的用法是佛教中比喻通过给人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达到大彻大悟。来除却烦恼、使身心清爽。

那么佛教又是怎么跟“奶油”联系上的呢?下面简单讲一下“醍醐”二字。

醍醐原是指酥酪上凝聚的油。把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上指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大彻大悟。

“醍”的原意是指按照古老方法和许多复杂工序才得到的一种质地粘粘的发酵乳脂。从春秋始,“醍”字的意思就成为了好酒,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周礼·天官·酒正》记载古时酿酒业,其中酒澄清分为五个等级:“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

孔子门徒留下的言论《礼记·礼运》里对醍也有这样记载:“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粢醍”就是红色的酒。

古代著名医生李时珍也写下这样的诗句:“仙家酒,仙家酒,两个葫芦盛一斗。五行酿出真醍醐,不离人间处处有。丹田若是干枯时,咽下重楼润枯朽。清晨能饮一升余,返老还童天地久。”

“醍醐”二字在我国南北朝时,佛教兴起时,就在经书里偶尔出现“醍醐”一词了,到唐朝“醍醐”就在汉译本佛经中的词义确定为“本质”、“精髓”。

“醍醐”不只是奶油,在古代印度是牛乳中的美味佳品,“佛书称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黄白作饼,甚甘肥,是也”。醍醐制作的难度在“精炼”上,它需要非常复杂工序才能制作出来。《大般涅盘经·圣行品》说:“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稣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佛教中使用醍醐灌顶,就是将人们食用醍醐后那种的清凉通感,提升为一种精神上的豁然开朗融会贯通。

注:图片来自网络

#####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古代的人类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典故。


有人问,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


现在有书君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醍醐灌顶\\\",是一个成语,想要了解“醍醐灌顶\\\"中“醍醐”是什么意思,首先看看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成语出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译成现代文就是:“令其探问维摩大居士,闻到大名已经如甘露入心,和他共语,就好像如醍醐灌顶一般,能获得大智慧。”


维摩诘,他是一位有着超然无碍智慧的佛家著名的居士,在家菩萨,有一次,他生病,佛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去探病。


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他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得一起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


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因此,我们知道了“醍醐灌顶”这个成语,原本是佛教用语,后来就广泛地被人们用来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


而“醍醐”就是从乳制品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在《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解释了醍醐的来源:


“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也就是说醍醐是乳制品酥酪最精华的部分,非常珍贵。


它是个褒义词,它的近义词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大彻大悟。


“醍醐”,是个汉语词汇,在现代成语词典中,它就是个多义词。


就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有着不同的解释,一般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我们己经知道它的本义:是从牛乳中,经过反复提制出来的油,指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从《大涅槃》《圣行品》佛经中,知道比喻义是佛教,喻指佛性,比喻最高的佛法,是佛法修炼成最顶级的方法论。


而它的引申义居然为:美酒,它出自《周礼》,而且在大约公元前400年,作为\\\"第二等级清酒\\\"的\\\"醍\\\",就己经出现了。


实际上,醍”和“醐”在古汉语里,本来是两个字,而且并不是在同一时间产生的;


“醍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它还是中药名,具有滋阴清热,益肺止血,止渴润燥之功效。


知道了“醍醐”有这么多的词义,那么,我们随便也理解一下“灌顶”是什么意思。


“灌顶”一词,它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一种仪式:取来四大海的水,装在宝瓶中,从新王的头顶上流灌下去,象征着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


佛教密宗,经常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用甘露作为法水,从佛子们的头顶上灌下来,表示让佛种生生不息,永远不断。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醍醐\\\",它已经不仅仅是食物、药物,它的非常复杂的制作过程,已达到最高境界,它就是引申义,就是指精华,最高级感。


而佛经,之所以用到“醍醐”两个字,完全就是因为佛经的宣讲过程,也是在不断的渐变,不断的提升和升华的过程,就如同“牛乳到醍醐”的制酪、制酥、出醍醐的繁琐复杂、不断升华的提炼过程,它们的基本原理是一样。


在大唐时期,高僧三藏法师在翻译佛经时,就把“醍醐”翻译成为“本质”、“精髓”,用来显示佛教教义的精华地位,比喻成最高的佛法。


因此,通俗地讲,就是将最精华那一部分,从你头顶上灌下去,输入你脑子里面,使你有智能,给你营养,让你变得聪明。


后来,很多古诗文中,也经常使用“醍醐灌顶”。


比如唐代·顾况《行路难》的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当然,成语“醍醐灌顶”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不断演变。


比如,现在许多专家,在讨论中华先祖,是不是也用乳类作为的日常饮食时,也引用成语“醍醐灌顶”,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通过导师,或者其他有智慧的人一指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立即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感。


比如常见的现象,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呢?



经济学家是这样为您解释的:


因为饮料,大多直接就着容器可以喝的,圆柱形的更合手,不占用地方,就可以降低“存储成本”。


超市里,饮料都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的,这种架子便宜,平常也不存在“运营成本”。


而牛奶,人们不会直接就着盒子喝。而且,牛奶还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存储空间”相当宝贵,而且冰柜很贵,那么“运营成本”就高了。


而用方盒字可以节约“货架空间”,从“成本”上来讲,就提高了经济效益。


当您听了用经济学的“成本”原理,为你解释了这个平时常见,但不得其解的现象时,你的感觉是不是如“醍醐灌顶”,顿时恍然大悟了!


以上是有书君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

各位答友答得特别好,特别是广征博引从字词源流上细细梳理,特别长学问。

谈古论金换一个角度和大家说一说,那就是

醍醐具体到底是什么东西?也就是在物质文化资料层面上它是什么东西?

虽然醍醐灌顶是常用的成语,但是正因为醍醐已经主要在引申意义上使用,大众或许还是觉得有点隔膜,即使不是觉得很神秘。绝大多数关于醍醐的考证都是说醍醐是某种奶制品,这其实是同义反复而已。

百度百科提到“醍醐”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

好在清末民国初期的后人,在翻译西文单词Cheese时,没有再将它译为“醍醐”,而是意译成了“奶酪”或“干酪”。

这段话给人的直接感觉就是“醍醐”也是Cheese的意译,和“奶酪”或“干酪”一样。

实际并非如此。

醍醐就是与西式烘焙中常用的clarified butter或印度料理中常用的ghee基本相同的一样东西,汉语可以翻译为“纯净奶油”、“澄清奶油”或“清黄油”,也就是脱水奶油(ghee就是用印度水牛的乳制品制作成的脱水奶油)。

总之,简单地说,黄油主要是从牛奶中提取脂肪和水分,而奶酪主要是从牛奶中提取经降解后的蛋白质和水分,而醍醐则是脱水黄油。当然脱水不是完全无水,比如Ghee就是动物脂肪接近99.8%状态的脱水黄油。

醍醐在印度古代存在的理由就和其脱水状态有关,黄油的成分通常是80~81%的脂肪,16~17%的水,这样一个比例的水分的含量,在没有防腐剂(印度常见的香料等传统防腐剂似无法用于乳制品)和冷藏设备的古代印度,在大多数地区的温度条件下黄油可能很快就会变质而不堪食用,而如果提炼成ghee,则可以大大地延长其保质期。

ghee 来自于梵语单词घृत ( 拉丁化转写为ghṛta),早在吠陀时代,就用于苏摩祭等宗教仪式,此外,烹饪和医药中也会使用。

搅乳海产生甘露的印度教神话,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某种醍醐生产工艺的象征。

(因为历史上受到印度教文化的影响,泰国曼谷机场也有搅乳海的雕塑)

公元3世纪翻译的《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这么描述了醍醐的产生过程:

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

成书于元朝文宗天历三年(1330)、由忽思慧所撰写《饮膳正要》也记录了醍醐的生产工艺:

取上等酥油,约重千斤之上者,煎熬过,滤净,用大瓷缸贮之,冬月取瓮中心不冻者,谓之醍醐”

无论是“从生酥出熟酥”还是“煎熬过”,都说明有一个加热的过程(但要注意这个加温是低温加热),这和流传至今的ghee 的制作工艺,也是一样的。

说起来,制作醍醐其实相当于从牛奶里费尽力气倒腾出来动物油——但这个动物油和某省某市牛油火锅的所谓牛油这样的动物油大大不同,取得困难、口感好、不容易变质,共同构成了其被认为最上的原因。

“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也说明了当时人对醍醐在医药中的地位的认知,如前所述,这也和印度传统有关。

佛教正是借用了这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使用这个词汇,而辗转通过汉译佛典,醍醐进入了汉语语言系统,成为一个非常典雅而高大上的词汇,以至于在某宝某东上这只是一个平常的食品的当代,醍醐仍然具有与众不同的语感。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

#####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多数情况下,要弄清一个字是什么意思,去研究它是怎么写的,大概就能猜个差不多。

我们看“醍醐”这两个字,是“酉”字旁的,“酉”字是什么意思呢?是“酒”的意思。下面是“酉”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其实一直都是一个酒坛的形象:

酒坛:

所以,但凡带“酉”字旁的,我们就不禁会联想到,这个字是不是和“酒”有关?是不是“酒”的一种呢?

“醍”,是“较清的浅色酒”。

“醐”,大略是指“胡人习惯饮用的酒”。

“醍醐”,是酒中的精品,模样形同奶酒。

而中国翻译佛经,用“醍醐”来指代的,就是类似于奶酒样的东西:“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牛乳提炼出奶酪,奶酪提炼出生稣,生酥提炼出熟酥,熟酥提炼出醍醐,醍醐是最好的。

大家都知道,印度这个国度,很喜欢倒牛奶,虽然以前的历史没有多少记录,但即便是信仰变迁了,他们依然还往恒河里倒牛奶,并沐浴恒河水,用水桶装起,从头顶往下倒。

目前印度最出名的保健品,叫“潘查加维亚”,由牛粪、牛尿、牛奶、酥油、凝乳混合制成。这令我们相信,古天竺的原版“醍醐”,似乎也应该是类似的东西,只不过是比牛奶还要精细许多倍的东西。

印度人还定了个“蛇节”,专门给蛇用牛奶灌顶,印度人纷纷前往寺庙对灌顶了的蛇进行膜拜。

佛教到了中国,不兴那套。人们只是把“醍醐”比喻成“智慧精华”,所谓“醍醐灌顶”,也不真用醍醐灌顶,而是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意思。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