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发现侄儿刘濞脑生反骨,为何还要册封他为吴王?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首先,刘邦得天下后,一个方针,非刘姓诸侯王尽量都灭,朝堂内功臣不退,各地险要分封刘姓占据。先说他没预料到第一个叛乱的子孙,接下来说一下为啥封刘濞,在说以下预言本身。

没预言到的首个叛乱

刘邦不是神仙,第一个起兵造反的诸侯王,不是五十年后,是二十年后;不是东南是东方;不是他的侄子,而是他自己的亲孙子,是安排曹参做副手的齐王刘肥的后代---刘兴居。如果算吕雉死后刘襄起兵准备诛杀诸吕,则更要提前。齐王是刘邦长子,刘邦虽然不立他为太子,但是因为能够最快形成刘姓第三代势力,所以刘邦着力培养,派曹参做齐国的相国。果然效果不错,刘肥的三个儿子都非常出色,后来制衡吕雉的吕家有很大作用。不过,由于没有得到皇位,汉文帝继位后,齐王一派受到打压。最先造反的就是这一派,而不是刘濞。

刘家的人基本都封

刘濞是刘邦的侄子,虽然他老子刘仲没啥本事,但是刘濞年纪轻轻打仗勇猛。在暮年的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中立有大功,先被封侯,刘邦考虑到吴地民风彪悍--当年项梁起兵之地,项羽的核心团队正起于此地--想封以为得力干将又能靠得住的人镇守。刘家的人,他自己的八个儿子,一个是继承皇位的,另外七个都封了,几个年长的占据的地方也很关键,比如刘肥的齐地也是民风彪悍,刘恒的代地镇守边关扶翼关中,是唯一天下定鼎天下后战乱不断的匈奴时常入侵、韩王信和陈豨先后造反为祸不浅。自己兄弟,刘仲已经考察过,太窝囊。刘交,被封为楚王,镇守泗水流域非常富庶,也是很关键的地方。刘邦就想起刚立功的刘濞。所谓相由心生,刘濞有战功之后,年轻气盛,难免有桀骜之气,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刘邦发现了,于是敲打敲打他。

汉後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

为啥是五十年

为啥是五十年后呢,刘邦是根据各方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看出来的,50年后,正是朝廷里的功臣势力交棒到第二代的时候,刘邦年轻时接触过很多贵族后代,知道他们的德性。预计到朝堂的中坚力量会变弱。到时候诸侯王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正是势力发展起来的时候。然而,刘邦也没有料到,不但周勃安刘,周勃儿子也安刘。而且,不但刘邦会加强亲友团的力量,他儿子刘恒更长袖善舞,把刘武封为梁王。景帝就是靠弟弟刘武才稳住了局面。

所以,综合来看,刘邦是基于理性分析,不是掐指一算。说出来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刘濞收敛。刘邦这一辈子,算是看开了,是少有最后连死都不怕的皇帝,他打了半辈子仗,知道老百姓不想打仗了,诸侯王闹不起来,反倒是政策稳定性非常关键,所以安排好了萧何的接班人。

#####

刘邦自己脑后就有反骨,有能力、有信心镇得住其他人。若不是和汉景帝不对付,刘濞不会造反的。

刘濞剽悍勇猛

刘濞和他的名字一样很牛逼,二十岁时被封为沛侯,以骑兵将领身份跟随刘邦剿灭英布叛乱,在战场上剽悍勇猛,表现非常出色,深受刘邦赏识。

汉高祖分封诸侯时,有个地方很让他头疼——吴地,此地的人思想活跃,行事随性,而且强悍,吴地还和东越等地接壤,需要一个有能力、且勇猛雄壮的人去管理。但是刘邦对他的几个儿子都不满意。刘邦有八个儿子,刘肥是刘邦年轻时的姘头曹氏所生,吕后不喜欢,不被重用;太子刘盈软弱,刘邦认为不像他;刘如意聪明俐,刘邦有改立他为太子之意,不会封他到偏远地方;刘恒佛系男生,深藏不露;刘恢、刘友怕老婆,没啥大出息;刘长力能举鼎,但心胸不宽广;刘建默默无闻。

刘邦思前想后,选定了他二哥的孩子刘濞。认为只有他能镇住那块是非之地。于是封刘濞为吴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刘邦给他敲警钟

当然,刘邦很清楚这个侄儿的能力,不是一个寻常之辈,自己去世后,后代不一定能驾驭得了。于是在刘濞上任前,刘邦摸摸刘濞的后脑勺说:“你怎么长着反骨?!大汉建立五十年后,东南方向将发生叛乱,难道是你吗?”刘濞心里瞬间凉巴巴的,封地的事叔父要反悔?到嘴边的肥肉要丢了!刘邦拍了拍他的脊背接着说:“天下同姓皆为一家,你谨慎一点,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刘濞这颗心才落到肚里,叩头说:“不敢。”刘邦在世时,刘濞闷头发展他的封地,并没有太多的想法。

刘濞经营能力非凡

刘濞这家伙很有经营头脑,来到吴国后,他发现豫章郡有富铜矿,于是就打起了小算盘,铜是铸钱的原料,但是私造钱币可是砍头之罪。刘濞很会打擦边球,他暗中招募亡命之徒,开采铜矿,偷偷铸钱。当年盐税很重,是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之一,不能随意开采。吴地天高皇帝远,刘濞不管那一套,他招集工人在东边煮海水为盐,为百姓省去了很多税赋,没多久,百姓安居乐业,吴国变得很富庶。

拒绝被“摘桃子”,引发七国之乱

刘濞一家和刘启是前世的冤家,刘启当太子时就不对付。

汉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刘贤到京城旅游,和太子刘启一起喝酒下棋,两个熊孩子因为争输赢,动了手,结果太子刘启心高气傲,一棋盘把刘贤拍死了!汉文帝知道后,也没办法,只好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

刘濞又心痛,又生气,走时活蹦乱跳的孩子,回来成了冰凉的尸体,赌气说:\\\"天下同姓皆为一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又把刘贤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从这以后,刘濞心里解不开这个结,称病不去朝见汉文帝,也不向皇帝进贡了。

汉文帝死后,打死刘濞儿子的熊孩子刘启继位,成为汉景帝。大夫晁错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减少诸侯政治特权,进行大规模削藩。准备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等封地。吴王刘濞大怒,熊孩子打死我儿子不说,现在又要抢我的地盘。我特么费了几十年的劲种桃树,桃子刚成熟,你就伸手来摘;我费老劲了把一只病猫喂成老虎,你们端着盘子拿着刀子来分肉吃,天下哪来这么便宜的事情!于是联合了其他诸侯,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与汉景帝对抗,爆发了七国之乱。

战场上,刘濞遇到了强劲对手周亚夫,最终战败,逃到东越,东越人惧怕汉朝大军,刺杀了刘濞,割下他的人头装进盒子,派专车飞速送往京城向汉景帝表衷心。

刘邦看准了刘濞的能力,让他为刘家治理好吴地,看好后院。刘濞敢造反和大汉抗衡,自然有人收拾他。

#####

刘邦虽豁达、大度,骨子里也有一种霸道,称帝之后,一口气封了137个侯,只侯补一个燕王。某一天,刘邦找来一匹白马,与重臣们玩歃血为盟的游戏:从此,不是刘姓宗室不能分王,否则一块儿起来坑竖子耳,没有功劳,不可以封!无功不受禄由此而来。重臣们一致赞同,刘邦赶忙命人将誓词刻下来,藏于宗庙里。

之前的异姓王怎么办呢?刘邦有办法,也不着急,慢慢收拾。刘邦先是来了一个敲山震虎,说项羽原部将都得抓回来杀掉。果然,没多久燕王臧荼就就撑不住了气,因为燕王还是当年项羽给的,楚汉之争时归顺了刘邦,归根究底是项羽保护人。这时臧荼也不等刘邦找到门儿来,于是主动叛乱,结果第一个被灭。既然异姓王开了造反的头,也就收不住了,没人想坐以待毙,因此有反意的趁势起兵,原先没有打算反的也被吓反了。刘邦喜不自禁,正合我意,于是一网打尽。

结果,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张敖(张耳之子)等异姓相继被撸或是被灭。之后,自家刘姓又立刻顶上。结果刘邦先后把兄长刘喜被封为代王、弟刘交为楚王、长子刘肥为齐王、从弟刘贾为荆王、七子刘长为淮南王、三子刘如意为赵王、四子刘恒为代王,六子刘友为淮阳王、五子刘恢为梁王、八子刘建为燕王。另外,还把祖上的昆弟刘泽封为琅琊王,刘喜之子刘濞为吴王,这样一来原六国土见缝插针、分封完毕。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三刘濞起兵谋反,正好应了刘邦当年那句“汉家今后五十年内东南方有叛乱者”的预言。刘邦的预言在司马迁的《史记》有记载,大致意思是说,当时刘邦考虑到吴、会稽一带社会风气不好,难以治理,需要一位壮士级别的诸侯王来镇抚,于是就把年方二十的侄子刘濞封为吴王。可是刘邦一转身又后悔了,因为他观察到刘濞有反相,但又不好反悔,于是摸着刘濞的后背语重心长的说:“大侄子啊!朕推算你那旮沓五十年内有人要造反,这个人不会是你吧!”刘濞吓得赶忙跪地磕头:“不敢!不敢”。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算一算真准,果真没有超过五十年。不过刘濞的叛乱只进行了几个月就被扑灭了。那么,刘邦既然看出了刘濞脑生反骨,而且日后必定造反,为什么还要封他为吴王呢?其实,刘邦当然没有那么神,只不过是被司马迁写神了。不容置疑,司马迁的《史记》虽然是一部史学巨著,但是把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传神,甚至让人觉得《史记》有小说及诗歌的韵味。既然感情色彩浓厚,就有失严谨,事情也就值得商榷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记载,一日吕后问病重的刘邦说:萧丞相去世后谁适合相位?刘邦逐一列出曹参、王陵、陈平等人,未了还来一句:安刘室天下者周勃也!果然,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诸吕被灭,周勃首功。那么,刘邦怎么知道自己死后的事情呢?显然是司马迁的事后诸葛亮,而不是刘邦的事前诸葛亮。

刘濞造反的原因有两点:

一、儿子因与还是太子时的刘启因下棋起争执,结果刘启抓起棋盘一顿狂拍,吴太子气绝身亡,刘濞悲痛欲绝,从此对朝廷不满。

二、今非昔比,如今的吴王翅膀硬了,有脱立朝廷另起炉灶的实力,当然不会愿意再听朝廷号令。

这样下去,汉景帝就是一个周天子,甚至比周天子还要悲催。所以削弱藩王的实力,集中皇权,是必由之路。这样才有了七国之乱,而不是刘邦会看相,能未卜先知。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其人而且彪悍勇猛,而且野心勃勃,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便初露锋芒,因随刘邦征讨叛将英布有功而受封为沛侯。

也正是在英布那场的叛乱中,原荆王刘贾在叛乱中战死。吴郡,地理位置重要,接壤东越等国,这是刘邦所考虑的,为稳定江东地区局势,于是便想在刘姓家族子弟中挑选合适人选前往镇守,最终选定了刘濞,封其为吴王,定国都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这里面有个小插曲,刘邦在给刘濞授印时,察觉刘濞有造反的面相,无奈诏令已出,不可撤回,便出言警醒刘濞。刘邦自认为刘濞应能在可控之内,此时的大汉王朝初定也正需要这样的人镇守,所以也就未想过再罢免刘濞的念头。

在所有同姓诸侯国中吴国是最富有的。吴国盛产铜矿,东边又临海可以煮盐,刘濞据此大力发展盐业、矿业,而且还不用交税。刘濞一直在暗中积蓄实力,直至汉景帝继位后,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刘濞联合其他诸侯反叛,史称吴楚七国之乱。七国反叛只历时三个月就被汉景帝平定,刘濞在逃亡过程中被杀,七国之乱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

刘邦为啥会封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人为吴王?是有病?还是脑子瓦特了?很明显都不是,反而是当时的一种正确选择,至于说反骨这个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汉书》中原文记载的是:吴王濞,高帝兄仲之子也......黥布反,高祖自将往诛之。濞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先说反骨这个事,《汉书》里面说的是有反相,而不是脑后有反骨。说是高祖刘邦封完了吴王,才召见的刘濞,然后看到了反相,所以警告他:五十年后东南有乱,是不是你吴王。



这里面水一白有几个疑问:

1、刘濞以骑将的身份跟着刘邦打英布的,刘邦这次才是第一次见刘濞?

2、刘邦召见刘濞,然后封王是不是更合理一些?

3、50年后东南有乱,刘濞当时已经年过20,50后就70多了,为什么要反?刘邦说个二三十年是不是更靠谱一些?

根据水一白的推测,这段历史很可能是后来刘濞谋反,才硬加进去的。所以原文说汉五十年后,也是从公元前206年开始计算,汉五十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57年以后,与吴王刘濞谋反时间相近。




至于说刘邦为什么会封刘濞为吴王,就很好理解了。

从感情方面来说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喜的儿子,刘喜当初做个代王,匈奴来了,拔腿就跑,好好的代王变成了侯。这时候,有个表现出色的大侄子,刘邦封个王也算是给他二哥的一点补偿。

从政治角度来看

刘邦吸取项羽很快灭亡,还有汉初异姓王的谋反,他总结的经验就是外人不靠谱,还是自己老刘家人比较让人放心,所以他那几年一直致力于提高刘姓诸侯王的比例。原来的荆王刘贾就是刘邦的同宗堂兄,被英布手下杀了,新换上来的理应是他们老刘家人,前几年的白马之盟也是基于这个里面提出来的。

从军事角度出发

虽然淮南王英布死了,荆国也变成了吴国,可是这片地方刘邦还是不太放心的。东南方面稳定与否,吴国还是很关键的,所以吴国还是需要一个能力强一些的人来镇守的。刘邦那几个儿子除了刘肥年纪都不大,刘肥的齐国也非常重要,而刘邦四弟刘交的楚国就更加重要了,都走不开。所以跟随刘邦有对敌作战经验的刘濞就成为了最适合的人选。

关于刘濞的造反

刘濞等同姓诸侯王确实越来越成为一种威胁,但是汉景帝明显有更妥善的处理方法,晁错的《削藩策》从最终的结果上看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除了他自己的身死对他自己来说是个意外,其他应该正是他想看到的。



可是过程和方式方法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还是过于惊险了。没有周亚夫的神兵天降和梁孝王刘武的据城死守,七国之乱的结果就很难说了。

吴王刘濞不是感到被逼迫是不会在六十二岁的时候谋反的。当初他儿子刘贤就因为跟太子刘启下棋的时候争吵几句就被刘启拿棋盘给砸死了,刘濞最多也就是发发小脾气,耍耍小性子,怎么到了汉景帝即位没几年就突然反了?



削藩不是不可以等到刘濞时候,趁着分封刘濞儿子的时候,化整为零把吴国分成几块的。汉初的诸侯王封地大都已经有或多或少的减少了,齐国更是已经一分为七了。



最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晁错《削藩策》里明明说的是削也是反,不削也是反,可为什么七国之乱刚爆发的时候,汉景帝刘启和晁错会那样慌乱,最后还把晁错的命也搭上了。

#####

关于所谓刘邦发现,侄子刘濞有反相,而后告诫刘濞不要造反的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吴王濞列传》,其原文记载是:

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後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作为历史的爱好者,豆包认为:所谓相面之学都是道听途说,刘邦对于刘濞的告诫,仅仅是警告而不是未卜先知。

晚年的刘邦

刘濞是刘邦的亲侄子,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作为平民起家的帝王,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刘邦身边嫡亲的刘氏宗亲并不多,本着是亲三分向的原则,刘邦将自己兄弟,儿子们纷纷封王,二哥刘仲就被封为代王,可是刘邦神武,他的二哥刘仲确是个怂蛋,代地就是今天的山西北部地区,当时靠近匈奴,当时强大的匈奴人在冒顿的带领之下经常南下劫掠,而刘仲的代国首当其冲,面对着凶残的匈奴人,刘仲居然逃跑了,跑回了长安,气的刘邦废掉其王爵,而降为合阳候,而让自己的儿子刘恒封为代王。

后来被罢免了王爵的刘仲郁郁而终,几年以后,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亲自带领征讨,而刘仲的儿子刘濞就跟随刘邦一起出征,结果在这次平叛之中,刘濞表现出色,20岁的青年将领亲自带兵冲杀,得到了刘邦的认可,英布的叛乱的被平灭后,刘邦就有了新的打算。

当时西汉的统治中心在关中及中原一带,而江浙一带属于偏远地区,这里直接设置郡县鞭长莫及,所以封王镇抚是刘邦的选择,但是刘氏宗亲稀少,于是刘濞就进入到刘邦的视线,同时二哥刘仲被罢免王爵之后,郁郁而终也让刘邦心有感伤,综合比较之下,在英布的淮南国故地建立吴国,由刘濞为吴王,延续刘仲的王爵。

刘邦晚年在异姓王被剪除后,西汉的刘姓诸侯国

然而吴地向来都是不让人放心的地方,当年项梁和项羽正是在这里骑兵,而后纵横天下,后来英布也是在这里为根据地,反动叛乱,所以刘邦在封刘濞为吴王的同时,不得不出言警告,告诫刘濞“天下刘氏为一家,千万不能谋反”。

然而刘邦绝对没有想到是他的一语成谶,50多年后,刘濞真的造反了。

刘邦封刘濞为吴王不久之后去世,此后太子刘盈继位,但是大权掌握在吕雉手中,吕雉死后,长安再次发生诛吕的政变,代王刘恒被郢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从刘邦到汉文帝,其实刘濞还算恪守藩王本分,按时朝觐,但是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改变刘濞对于西汉朝廷的看法。

吴王刘濞最终背叛了他对刘邦的誓言

汉文帝时,吴王刘濞的太子代替他来朝觐,但是这位吴国太子显然是在吴国娇惯的目中无人,而汉文帝的太子也就是后来汉景帝刘启也是一个娇蛮任性的狠角色,而有一次在这哥俩下棋的时候,发生争执,结果双方互不相让,动起手了,结果刘启就把刘濞的太子给打死了。

而后汉文帝也觉得事情不妥,将吴国太子灵柩送回吴国,但眼见爱子被杀,刘濞相当不满意,从此以年老为由,不在朝觐,而西汉朝廷也赐予刘濞拐杖,允许其不到长安来朝觐。

汉景帝时期,面对着东方藩王们不断壮大的实力,晁错向汉景帝谏言削藩,结果引发诸侯不满,于是刘濞趁机造反,此时刘濞已经60多岁,但是仍为七国之乱的首领,对西汉中央政府发动猛烈的进攻,不过汉景帝最终任命大将军周勃平定叛乱,刘濞最后兵败被杀。

从封王到叛乱被杀,刘濞一共当了42年吴王。

#####

我是六菠萝,我谈一下看法。

背后有反骨,这种表述乃是后人为了把事情说的有声有色而人为添加上去的,吴王刘濞被册封时,是一件正常的人事变动,没有什么特别奇怪的。

刘邦马上得天下,难道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吗?他手下文如萧何,武如樊哙,在翦灭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和臧荼中,刘邦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所谓脑后有反骨纯粹是后来添加的。

退一万步讲,如果刘邦真的这么神奇,那么吴王刘濞就不可能有册封的那一天,刘邦会毫不犹豫的除掉他。怎么可能那么仁慈,非要等他来发动“七国之乱”。

#####

史载刘邦二次预言式谈话都有点可疑,如安刘者必勃和本题说的刘濞有反骨五十年后会造反的事,不排除是胜利者捏造插入的。如果真有这席话,更合理的说法可能是:你作为刘家人,身居要地,要时刻想着天下姓刘是一家,好好匡扶天下,做好表率。而不大可能是“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何况这二个预言都有刘恒这一系有关。


刘邦建立汉朝,形势使然和有之前的承诺,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局势好转后渐渐找借口夺权或铲除,又对他们的封地进行调整,再行分封给刘氏亲族,如荆王刘贾楚王刘交,一是亲弟一是族弟,鉴于秦朝无至亲羽翼,二世而亡的教训,刘邦就用了郡国并行制这一手,富庶的和接近国都的朝廷亲抓,边远多事的分封拱卫。这种手法,到文帝景帝时就形成了对付诸侯王的“以亲制疏”之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刘邦封刘濞为吴王是当时不得不然的选择,淮南王英布谋反,东击荆王,西攻楚王,刘邦挂帅亲征,与英布好一场大战,对他行兵布阵还采用项羽的方法深恶痛绝,在战阵中又中了英布一箭,叛乱虽平,英布的人头由长沙王送到,自己也落得伤病缠身。在平英布战役中,许多老将继续发挥作用,而刘邦的侄子,时年二十岁的刘濞作战勇猛,还歼灭了一支军队,得到刘邦的赏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濞是刘邦二哥刘仲的长子,刘仲又名刘喜,初封代王,匈奴侵略代地时,毫无战阵经验又没有胆识的刘仲弃城逃走,跑到洛阳,任由刘邦责骂再也不敢回去,刘邦把他贬为合阳侯,不久他就郁郁而终。基于兄弟感情,刘邦对他的儿子也很看顾,封刘濞为沛侯。刘濞的年龄比刘邦长子刘肥还大,这次出征,小侄子的表现很让人欣慰,有心重用。淮南王英布既然败亡,该地与原韩信封地楚国也毗邻,刘邦就把周围这些地方分为三个国家,分封刘贾刘交,其中的吴国就封给刘濞。应该对刘濞的能力和表现非常认可,才把此地托付给他,项羽的发迹地江东也在其辖下。为什么是刘濞而不是其他人呢?(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邦在家里受到大嫂多次冷落,怀恨在心,对大哥的儿子刘信也不看好,故意封他为羹颉侯,自己的儿子都还小,难以镇住吴地,只能托付给最年长又有战阵经验的至亲刘濞,就算发现刘濞面相有问题,总不能以虚妄之事而使国家陷入可见的危境,不论预言是否真的存在,刘濞为吴王是最合适的,后来的七国之乱,并不是诸侯王一时意气,其中涉及到集权和分权之争。

#####

谢谢悟空邀请,说刘邦发现刘濞脑生反骨,预知五十年后要造反,这纯粹是史官阿谀奉承,夸大刘邦的超人能力罢了。试想,刘邦本来是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的小无赖,如何能在带了几年兵,打了几年仗后,就能像神仙一般有预知后事的能力?假使其果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何不提前安排其宠姬戚夫人的生路 ,何至于被吕雉做成人彘,悲惨而死?假使其真能预知未来,何不预先处死吕雉,以至于吕雉当权后,把自己的其他孩子诛杀殆尽?可见,这话本为巫妄之说,算不得真。

只是吴王刘濞的确生的面目粗犷,隐带杀气,桀骜不驯,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平叛,刘濞作为刘邦侄子,虽然年少,但很有勇力,刘邦于是带在身边参与战斗,战斗中,刘濞身先士卒,杀敌众多。平叛以后,刘邦因为吴楚之地民风强悍,需要勇武之人方可镇服,于是封刘濞为吴王。刘濞去向刘邦辞行之时,便发生了这一幕,刘邦看刘濞长相粗犷,便用言语敲打他,说:

“汝状有反相,奈何?”,濞暗暗生惊,就地俯伏,高祖手抚濞背道:“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莫非就应在汝身?汝当念天下同姓一家,慎勿谋反,切记!切记!”濞连称不敢,高祖乃令他起来,又嘱咐数语,才使退出。

这无非是敲警钟,以免其将来生事而已,刘濞本来已立战功,又是宗室子弟,封他为王不为过份,况且刘邦金口玉言,既已封他为王,怎么可以反复无常呢,收回成命呢?

后来的事是这样的:

刘濞做吴王后,采得铜山矿,自己铸钱,又煮海水成盐,渐渐富可敌国,私下里招募死党,开始有不臣之心,十几年不上朝,觐见皇帝。有一年,刘濞的儿子刘贤代表自己觐见汉文帝,不巧刘贤与当朝太子刘启因为下棋起了争执,被刘启失手用棋盘打死,吴王刘濞闻讯后,痛不欲生,更加深了想造反的念头,只因为汉文帝生性宽仁,格外容人,使得刘濞在汉文帝一朝没有造反。

等到文帝驾崩,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景帝任用舍人晁错,采纳其削藩建议,开始削减诸侯王属地,吴王刘濞于公元前154年,联合胶东六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此时距刘濞封王时已过42年,也并非刘邦所说50年。

再后来,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景帝用周亚夫等将军,领兵平叛,叛乱只用两个月便被迅速平定,刘濞被杀死,吴国被一分为二,为鲁国和江都国。这就是全部历史。

#####

汉朝初年“七国之乱”的发起者刘濞,是汉高帝刘邦的亲侄儿,代顷王刘仲的长子,天性剽悍勇猛、野心勃勃。等到西汉帝国建立后,刘仲虽然没有尺寸之功,但因为是刘邦的亲哥哥,所以还是被封为代王,而刘濞也随父亲到晋阳就封。代国地处北境,跟匈奴接壤,由此屡遭后者的侵扰。


汉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大举入侵代国,胆小如鼠的刘仲自知无法抵御,竟然抛弃封国和军民百姓,一路狂奔到洛阳避难。虽然刘仲弃国之举按律当诛,但刘邦出于骨肉亲情不忍心处置他,便将他降封为合阳侯,并将代王世子刘濞封为沛侯。



4年后(前196年),淮南王英布举兵造反,刘邦闻讯后御驾亲征,而刘濞则以骑将身份随军,并屡立战功。叛乱在同年底被平定后,刘邦鉴于荆王刘贾被英布所害且没有子嗣,再加上吴地百姓轻佻强悍,如果不派勇猛强势的人物的镇服他们,恐怕以后还要出大乱子。正因如此,刘邦思虑再三,最终决定封侄儿刘濞为吴王,命他统辖3郡53城,为汉朝稳固东南局势。


等到封王授印仪式结束后,刘濞按照惯例要拜谢皇帝,没想到刘邦在仔细打量一番侄儿的相貌后,心中却暗暗叫苦。原来刘邦有识人之明,发现刘濞面带反相,若把他封到东南,将来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正因如此,刘邦很懊悔把侄儿封为藩王,然而一想到“君无戏言”的道理,却也只能将错就错。


然而刘邦终究不放心刘濞,所以便轻抚着侄儿的后背,语重心长地跟他讲:“孩子啊!汉朝建立后50年,东南将会发生叛乱,不会是你吧?天下刘姓皆是一家,希望你能谨慎一些,千万不要造反,以免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刘濞听到叔父这样讲,便赶紧叩头发誓:“微臣不敢!”刘邦听后,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黥布反,高祖自将往诛之。濞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见《汉书·卷三十五》。


刘濞获封为王的次年(前195年),高帝刘邦驾崩,惠帝刘盈即位,高后吕雉则在实际上执掌朝政。惠帝、高后期间,秦末汉初的大战乱终于结束,天下疲敝至极,从朝廷到各郡国都在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在此期间,藩王们即使有觊觎皇位之心,但苦于实力不足,都不敢公然发动叛乱。而等到汉文帝在位期间,情况却开始发生变化。



汉文帝即位之初根基维稳,为了对抗以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为首的功臣集团,所以对藩王们采取优待政策,就算是他们犯了法,也不会予以追究。在这种情况下,各地藩王们便开始变得骄纵不法起来,有甚者还滋生起篡夺皇位之心,其中以吴王刘濞的野心最强烈。


刘濞深知造反需要大量的“本钱”,正因如此,他便在封国内大量铸钱、煮盐,由此积聚起惊人的财富。等到国力富足后,刘濞便将大部分收入用于招纳亡命之徒、扩军备战方面,与此同时,还下令免除国内的赋税,以获得百姓对他事业的支持,并甚有成效。



刘濞的举动逐渐引起朝廷的警觉,在汉文帝在位的晚期,已经开始计划削弱藩王们的势力,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施。等到汉景帝登基后,便正式采用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策,以各种名义来削减藩王们的封地。其中,刘濞因为“骄恣不法”,被削夺会稽、豫章两郡,面积占吴王国的2/3。


“削藩”策引起藩王们的极大恐慌,于是刘濞趁势打出“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时在景帝三年(前154年)。叛军起兵之初,势头非常强劲,主力渡过淮水、包围梁国,兵锋直逼洛阳方向,令景帝君臣震动不已。



为了解决问题,景帝一度向刘濞屈服,以腰斩晁错并族灭其家为代价,希望能换取后者的退兵,结果却遭到拒绝。无奈之下,景帝才下诏以周亚夫为太尉,命其率大军讨伐,结果不到3个月时间便平息叛乱。刘濞兵败后,率残众逃到丹徒,不久被东越王诱杀,首级被送往长安。刘濞兵败被杀后,吴国被废除。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